聚焦“十五五”时期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

2025-11-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1116日,中国财政政策论坛(总第23期)以线上形式召开。此次会议主题为十五五时期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执行所长吕冰洋教授主持。 

  探索财政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财政系副主任张鹤以《我国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为题作报告,系统剖析财政收入下行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第一,阐述财政收入占比下行的总体趋势与特征。第二,通过国际比较明确我国财政收入占比定位。第三,分析财政收入下行趋势的六大核心成因。第四,提出七大政策建议。包括优化税制结构,提升税收征管数字化与精细化水平;规范税收优惠制度,建立时效与评估机制;增强地方税权,调整增值税分享比例与消费税征收环节;提高服务业和小微企业纳税遵从度;完善国有企业收益上缴机制;调整政府债务结构,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并优化期限。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党委委员、副院长李旭红围绕《十五五时期税制改革思考》,从财税改革的战略定位、遵循原则和核心任务三个视角对十五五税制改革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第一,强调财政可持续性对宏观治理的重要意义。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其可持续性直接保障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发挥,同时助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第二,税制改革需适配经济结构变化。在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应统筹好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关系,通过进一步提升财政政策效能服务高质量发展。第三,提出改革需坚持系统性、综合性与科学性。 

  辽宁大学政府债务研究中心主任、辽宁大学税收研究院院长赵桂芝以《十五五时期财政可持续发展提升路径探讨》为题,基于税负管理视角,从战略意义、现实挑战和政策路径三个层面阐述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赵桂芝就现实挑战提出政策建议:一是保持合理宏观税负水平;二是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效果评估和及时退出机制;三是拓展新税源,重点关注数字经济、跨境收益等新兴领域;四是优化财政体制,增强地方自主财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五是推进顶层设计,进行多维联动,提升税收征管效能。赵桂芝特别强调,改革要服务于做大经济蛋糕这一根本目标,在税源转换过程中要注重优化征纳关系,避免损伤税基。通过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与创新,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财政可持续的良性互动。 

  优化财政收支结构  

  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孟宪春围绕《房地产市场转型背景下的财政政策选择》主题进行系统分析。财政政策的实施路径需要构建分层体系,她强调,财政政策需要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转型期的结构性特征,通过精准干预核心传导机制,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提供有效政策支撑。这一分析为十五五时期房地产市场平稳过渡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财政系主任蔡萌以《中国财政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演进趋势与效应评估》为题,梳理政策脉络并量化其收入再分配效应,从历史沿革、政策效果与未来路径三个维度,分析十五五时期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要点。面向十五五时期,她建议在继续提升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同时,着力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更倾向低收入群体的政策投入力度,健全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再分配政策的调节作用。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联合主办。 

【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