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南通举行

2025-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吴楠 通讯员 冯俊)1114日,第十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南通举行。论坛围绕“‘十五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命题展开深入研讨。会上,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揭牌,《十五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集》发布。 

  开幕式上,南通大学校长王建浦,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王振,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于立忠,江苏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主任许佃兵,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致辞。南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俊杰主持开幕式。 

  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融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提出,区域协同联动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着力重心,应从无缝对接”“有机联系”“合理照应”“城市点状互动”“对口帮扶五个层次构建协同联动机制,多管齐下系统保障联动实施,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十五五期间有望保持稳定增速,持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要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数据要素市场机制,创新长江经济带飞地经济模式,推进长江经济带省际联合立法,重构长江经济带考核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推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提出,从创新协同、产业联动、交通互联、生态共治等方面,以长三角为龙头牵引中上游联动发展。长三角向中上游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共建飞地实验室;长三角龙头企业在中上游布局制造基地,配套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联动南京、武汉、重庆航运中心,打通江海直达+铁水联运通道;下游通过横向补偿支持中上游,建立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认为,十五五长江经济带发展要系统推进打造生态更优美的美丽中国先行区,构建交通更顺畅的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示范带,创建经济更协调的区域协同发展样板区,建设市场更统一的制度型开放引领区,探索机制更科学的流域治理现代化试验区,打造文化更繁荣的长江文化传承创新区,以长江力量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周军建议,以空间协同治理引领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要以规划协同为牵引,推动多规合一的流域空间重构;以要素市场一体化为核心,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以流域综合治理机制为支撑,打造跨省域空间协同治理共同体。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艳认为,要以体制机制创新和跨区域协调共进为突破点,把毗邻地打造成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合作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和绿色转型样板区、跨界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区,推进长江经济带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带建设。 

  以都市圈为抓手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湖北经济学院教授秦尊文认为,十五五长江经济带发展应以都市圈为抓手,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全流域高质量航运体系,积极推广飞地经济模式,打造全球最大的城市群连绵带。 

  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会长彭智敏提出,长江经济带中上游是战略腹地建设的重点,武汉应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起引领作用,要通过合理分工协作,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重要优势产业上做大做强,向周边地区转移相关产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盛毅认为,打造长江经济带升级版需提升长江上游能级,而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升长江上游能级正当其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都理工大学教授黄寰认为,要推进创新协同发展、产业协同共进、交通设施共建,深化跨区域生态联防联控,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提出,应优化区域金融布局,强化协同带动;培育特色金融业态,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深化财政金融协同,提升资金配置效能,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传清提出,低空经济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未来产业。需强化资源环境要素保障、资本要素保障、人才要素保障、飞行安全保障,推动山区低空经济在合规有序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朱贻文认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产业呈现多点布局形态,生产、研发、服务空间分异显著,共位产业集群值得关注,发展创新飞地、产业飞地是促进长三角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沿海沿江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陈长江建议,构建创新共同体”“产业生态圈”“要素流通网”“治理协同体于一体的四维协同联动体系,为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踪家峰提出,立足国家战略与区位转变的新形势,构建以云贵川渝及西藏部分地区为核心的茶马新道经济区。重庆交通大学通道·经济系统融合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春杨提出,推动渝厦高铁沿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需从系统视角优化市域交通衔接,破解市内交通瓶颈,根据旅游出行时段差异优化交通组织,充分释放高铁对文旅产业的带动潜能。 

  重庆交通大学通道·经济系统融合创新研究院院长黄承锋建议,打破行业分割,推进多网融合,倡导跨区域协作,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示范项目,以交通促进区域协同,让交通合作文化、绿色生态文化与区域协同文化全面支撑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文传浩认为,在十五五及未来十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长江上游地区要继续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核心主线,将绿水青山更高效转化为金山银山 

  把人文优势转化为区域一体化发展优势 

  王振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水脉、人脉、文脉等区域基底,以及相近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共同的价值观等人文优势。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应建立生产生态生活三大维度的分析框架,把人文优势转化为区域一体化发展优势。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张波表示,新时代长江三峡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应继续挖掘提升三峡文化内涵,将三峡文化转化为促进库区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 

  扬州大学长江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姚冠新建议,升级水利航运基础设施,融入文化元素打造景观式码头”“文化型航道;开发水运文化产品,整合运河古镇、长江港口等资源,打造精品文旅线路;强化水运文化传播,讲好江苏治水兴运故事,提升水运江苏品牌影响力,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社江苏记者站原站长郑晋鸣提出,文化是凝聚沿江11省市协同发展的粘合剂,通过共筑文化认同,能有效避免同质竞争。在谋划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文化的核心力量。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志宏认为,应通过保护传承长江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强化数智化赋能,让长江文化成为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飞仁建议,重视商帮文化发展,强化协同融通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做大做强商帮文化。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凤华总结,与会学者深化了对十五五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方位与历史使命的认识,明晰了十五五时期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与重点任务,强化了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思维与实践自觉。 

  论坛由南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南通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南通大学人文社科处联合承办。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