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段丹洁)11月1日,“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论坛在京召开。大会深入探讨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理念与路径,标志着我国经济学界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时代意义
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联盟由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小虎表示,联盟汇聚国内经济学研究力量,打破校际壁垒,整合协同创新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形成“1+1>2”的协同效应。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标志着中国经济学界携手踏上新的征程。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表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必须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能建立在理论的严重依附性基础上”,应当创造自主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以摆脱对西方现有理论的依赖。他提到,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富矿”,应深入挖掘提炼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理论,为回答时代之问提供自主的学术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贺耀敏结合自身研究与工作经历,提出了构建基于中国实践的经济史学框架。他谈到,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主体性和自主性的问题”。贺耀敏进一步倡议发展“实践经济史学”,通过深入研究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提炼中国自己的经济学范式。
中国人民大学崇实书院院长杨瑞龙梳理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探索的历程,总结了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五个重要方面:一是夯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二是深入中国实际提炼科学问题;三是深入研究以总结规律性认识;四是凝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范畴;五是梳理各范畴间逻辑,使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理论。他表示,这需要经济学界协同攻关,呼吁联盟汇聚各高校智慧,开展实质性、深入的学术研讨和合作,共同推进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刘守英教授聚焦于构建“中国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探讨如何从中国的发展实践中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学理论框架。立足于“两大奇迹”,中国发展经济学必须同时回答“如何摆脱贫困”与“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两大问题,由此拓展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边界。在研究方法上,他强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围绕现实问题推动理论创新,并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证检验。
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步伐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中国经济学近年来实现了规范化和现代化的长足进步,中国经济学在规范化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当下应聚焦激励年轻学者关注中国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在更自由的学术氛围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南开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盛斌表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不能偏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应立足资源配置有效性、人的行为假设和制度设计等经典命题,在继承既有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寻求增量创新。同时,要顺应当代经济学发展潮流,促进跨学科融合、数据和实验方法运用,以及解决市场失灵与新挑战等问题。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强调,当代中国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应秉持实践逻辑、人民立场和全球视野,在大量真实场景中提炼理论创新,从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林平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奇迹主要源自市场竞争活力的释放,从建立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理论范式、推动竞争中性政策、本土化破解监管困境等方面着手,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中观产业领域的支撑。
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盖凯程倡议从三个层面同步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一是凝练新概念新范畴,从中国改革发展经验中提取具有世界共性的理论概念;二是搭建新理论体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以共享共富为主线,围绕经济制度、运行、发展、开放等要素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框架,系统阐释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主线和内在逻辑;三是创新研究方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提高中国经济学话语的规范化、精细化程度,增强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功能。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苗建军呼吁加强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改革与国际对接。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在开放交流中赢得国际认同。既要保持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分析范式的共通语言,又要融入中国特色的理念话语。同时,要讲好中国故事,在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中更充分地引用中国自身的历史进程、制度背景和数据案例,用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话语体系阐释中国经验。
圆桌论坛环节,以“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主题。与会者认为,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和传统,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百花齐放、各显其长。同时,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提炼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的典型事实和经验,逐步形成具有原创性的新概念、新理论。面向未来,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讲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学术故事,努力提升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经济学者的理论声音。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二十余所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