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11月2日,“人工智能与灵活就业论坛”暨“人工智能对就业及经济社会的影响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研讨。
开幕式由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巍主持。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蔡立东和劳动经济学会人工智能与灵活就业专委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力行先后致辞。

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蔡立东致辞 主办方供图
蔡立东表示,人工智能既催生了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经济形态,也对传统工作岗位构成了替代压力,加剧了技能需求变迁。科学地认知、准确地评估、有效地应对这场历史性的变迁,不仅关乎每一个企业、劳动者,更关乎经济的稳定增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劳动经济学会人工智能与灵活就业专委会副主任李力行致辞 主办方供图
李力行提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引发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劳动就业市场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宏观经济形势波动等重要因素影响,导致当前我国的劳动就业出现了零工化、灵活化的趋势,这些变化反过来也影响了劳动经济学和相关学科理论的发展。

与会学者发言 主办方供图
会议主旨报告阶段分别由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林辉、李力行主持。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俊森研究发现,城市老龄化并未推动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反而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并促进农业向依赖资本投入方向转变。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解垩认为,税制结构对于老龄化的影响在时间层面上存在异质性,且人口老龄化通过改变消费需求和提高劳动力成本等导致税基减少。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瑞明基于56万农业户口居民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子女户口选择权利的获得后,农村妇女的迁移现象有所增加,并且更多地从事非农业工作以及创业活动,收入显著提升。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柏培文提出,通过提高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促进企业创新和产业引导基金三种途径,地区数字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当地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磊从需求端研究了最低工资对企业零工招聘规模与意愿支付薪资的影响,发现最低工资在零工市场发挥显著的薪资保障作用,并未显著抑制招聘规模。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从就业分类、规模测算、收入效应和需求等角度对平台灵活就业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总结了平台灵活就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平行论坛上,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劳动就业和经济增长等议题展开探讨。会议凝聚了学界对人工智能时代就业形态变革的共识,为我国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与学术创新提供了参考。

与会人员合影 主办方供图
会议由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劳动经济学会人工智能与灵活就业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