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实习生 仇志焱 通讯员 广大宣)10月26日,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以下简称“国创会”)高质量发展专业委员会与广州大学联合主办“共商·共享·共赢——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治理:湾区的创新与实践”研讨会。会议汇聚全国智库、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学者,探讨湾区创新实践对全球治理的启示。
锚定湾区定位,共话治理新篇
国创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王晓鸣,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王桂林,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崔颂东,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欧阳谦先后致辞。会议由国创会高质量发展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杨晓萍主持。
王晓鸣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治理、湾区的创新与实践意义重大。国创会将深刻领悟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治理倡议内涵,充分发挥智库、人才、资源与平台优势,携手大湾区,把中国智慧和湾区方案推向国际,让世界读懂中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力量。
王桂林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改革创新之笔绘就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方案和行动指南。广州将发挥综合门户枢纽功能,推进科技创新、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深度融合,为全球治理贡献“湾区方案”。
崔颂东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明确方向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正探索“制度协调、机制创新、多元共生”的创新实践,广州依托多个学术平台推动湾区与世界对话,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湾区经验。
欧阳谦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广州大学将以此为重要契机,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交叉的智库研究优势,聚焦湾区治理、国家安全、国际传播、语言服务等领域,深化与国创会合作,全面服务“读懂中国”事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球治理实践中为湾区和中国贡献力量。
多维度深耕,解码湾区实践与全球治理
主旨发言环节,专家们从政治、经济、文化、传播等多维视角,围绕湾区的创新与实践,多角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完善。
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表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是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总目标的有机整体。他提出,“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的部署,与上合组织的绿色、数字合作实践相契合,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治理的协同。粤港澳大湾区应构建符合“一国两制”的联动机制,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与社会治理上率先探索,为践行全球治理倡议作表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大湾区在制度框架、规则衔接、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及绿色人文等方面建设成效显著,需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突破规则衔接难题、化解要素流动障碍,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国创会特聘副会长、中国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兴华认为,全球化面临诸多挑战,粤港澳大湾区应发挥外贸“压舱石”作用,依托完整产业体系参与规则制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升级与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在区域治理与创新实践研讨中,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乃华总结了广佛同城化的成果与瓶颈,提出“十五五”推进全域高质量同城化的原则与定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申明浩表示,湾区需聚焦AI、金融与舆论等前沿领域治理,并加强创新教育。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牛军凯认为,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治理智慧可借大湾区多元开放实践,形成特色“湾区智慧”贡献全球。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主任张振江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和平根性,其以非掠夺式发展为全球治理树立典范。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研建设与发展处处长杨晶表示,学校正以跨学科构建环湾区科创网络,破解港澳人才融入难题。广州大学国家安全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玲宁提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对外话语体系需明确价值、优化话语并创新传播,提升舆论主导权。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新起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助力“十五五”战略擘画实现。研讨会期间,广州大学全面服务“读懂中国”成果展在大学城校区展出,系统呈现学校在战略研究、国际传播、国家安全治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