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刘越)9月29日,“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城市科学研讨会:城市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在北京举行,会议聚焦城市发展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围绕加快构建共富型现代化城市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后凯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域共富、全面协调的现代化,涵盖城乡、区域、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对此,他提出三个主要着力点:一是完善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中心城市为主骨架的城镇化格局,推动形成多中心、网络化、高质量的城市体系;二是促进公共资源在城际间的均衡配置,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质量与居民福祉;三是多层次推进城乡区域协同发展,强化城市间分工合作,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共同繁荣。通过科学规划与分类推进,构建共富型城市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从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裕民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基于2000–2020年234个地级市数据,叶裕民实证分析了户籍与非户籍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提出我国应加快非户籍人口市民化进程,推动公共服务由户籍导向转为均等化供给;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构建可支付住房体系;建立与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相适应的教育、培训与工资制度。这些举措不仅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支撑,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聚焦我国城市更新面临的现实挑战、转型方向及治理路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田莉提出“适应性规划治理”概念,强调要从“控制”转向“协同”,从刚性管控转向弹性治理,从静态蓝图转向动态过程,并结合国内外实践,介绍了多元协同、弹性区划等做法,总结了政府—社会共治、规划管控放宽、审批流程优化等经验。
“在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模式已难以适应居民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生活需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柴彦威认为,必须确立新的时空观,重视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时空间行为模式,人民城市建设可从“时间城市规划”和“城市社会空间规划”两方面入手,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贴近居民生活节律的服务体系。
围绕AI时代城市科学的变革与新生,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沈迟认为,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城市科学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未来,城市科学将走向人机协同的新范式,AI时代的城市科学不仅是理解城市复杂性的工具,更是塑造未来可能性的艺术。它呼唤我们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之间建立平衡,以伦理治理为基石,推动城市走向更具包容性、适应性与可持续性的新发展路径。
《城市发展研究》杂志主编、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原秘书长李迅总结说,城市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动态巨系统,洞察城市发展旳规律,涉及城市本质、城市成因、城市机理、城市作用等多方面内容,“城市科学”具有复杂性和交叉综合学科特性,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来认识城市,借助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组织多学科共同参与研究,从系统规律上予以探索,推进城市科学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会议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