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农业保险科技大会在京举行

2025-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译心)9月13日,首届农业保险科技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大会以“人工智能赋能农业保险‘双精准’”为主题,汇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保险机构及科技企业代表共同探讨科技与农业保险融合发展路径,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科技动能。

  共启农险科技新阶段

  在本次大会中,国家高分AI数据公共基座与2025年农业保险十大领航技术两项重大成果正式对外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由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统筹建设的国家高分AI数据公共基座首次公开亮相。此平台构建了“遥感数据+可信管控+人工智能+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体系,截至目前,已接入逾172颗民商卫星,涵盖3000万景以上的历史数据,且具备全国范围1米级底图每季度更新的能力。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孟令杰表示,“该基座从本质上有助于化解传统农业保险所面临的地图更新滞后、手工绘制精度欠佳、保险标的核查效率低下等共性问题。”当前,该基座已在山东德州、四川绵阳等地区开展试点工作,成效颇为显著。

  同时,大会公布了2025年度农业保险十大领航技术,覆盖人工智能、气象遥感、无人机应用等多个前沿方向,系统呈现了农业保险全流程的科技应用全景。入选技术包括: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推荐的“基于高分底座的AI智能化精准投保技术应用”;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与北京世纪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报送的“农村承包地数据安全治理与可信共享技术”;中华保险集团报送的“基于‘AI+GIS+无人机’技术的农险‘双精准’解决方案”;中农阳光(吉林省)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推荐的“气象遥感融合的农业保险精准理赔与风险精算技术”;华中农业大学开发的“农产品价格智能预测预警系统”;航天信德智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煤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多维数据融合的农业灾害定损技术”;翔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报送的“AI+生物识别技术”;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推荐的“农险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河北平普数政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智慧粮仓+农业保险一体化技术”;以及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申报的“农业保险查勘定损专家流程及细分标准解决方案。

  明晰未来航向

  在主旨研讨环节,多位专家围绕科技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探讨,并提出一系列前瞻性与操作性并重的对策建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袁纯清表示,当前各地实践已充分证明科技对农业保险的积极推动作用,但仍需重视行业面临的新挑战,如科技投入不足、覆盖率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部分偏远地区仍依赖传统人工方式等。他明确提出,应进一步确立农业保险科技应用的发展目标,建议到2030年全行业科技投入强度提高至3%,实现核心技术在粮食主产区全覆盖、偏远地区覆盖不低于80%,并加快打破“数据孤岛”,推动政务数据与企业数据安全共享。

  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强调,应大力推进数字技术、遥感技术在农业保险全链条中的应用,实现科学高效的运营与管理。他指出,要依托科学数据实现智能查灾验灾和精准测产评估,确保灾损认定客观公正,推动定损方式从“专家经验判断”向“遥感精准测量”转变,由“人为缺乏依据”迈向“科学有据可依”。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认为,我国农业保险目前已覆盖1.47亿户次农户,2024年保费规模达1521亿元,提供风险保障超过5万亿元,但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精准度、效率和普惠性等方面有待提升,部分地区承保标的模糊、定损标准不统一。他提出,行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需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以AI和遥感等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推动保险与信贷、期货等多元工具融合,并构建多方共赢的良好产业生态。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孟令杰表示,高分遥感可旱情监测与农事建议、暴雨洪涝灾情快速评估、主粮分布与土壤墒情监测等多方面支撑农业保险业务,甚至辅助公益诉讼取证。他透露,下一步将强化平台数据基础与安全保障,借助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推动卫星应用成为农业保险新业态,以数据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表示,四川、重庆、山东青岛等地已建成较为完备的“空天地”一体化农业农村数据系统,为技术落地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智能农险监管平台已在多个省份开展试点,未来将进一步加强高质量数据资源建设,优化农业保险垂类大模型,并推动技术应用扩展至畜牧渔业和价格保险、收入保险等领域。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专业教授庹国柱建议,加速绘制“全国农业保险地图”,推动国家高分AI数据公共基座尽快投入运营。他肯定了科技企业对提升农险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积极作用,也指出当前市场中存在无序低价竞争、合谋造假等问题,呼吁加强遥感服务监管、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助推农险科技落地生根

  在实践分享环节,多家保险机构与科研团队带来了多项农业保险科技应用的真实案例,生动展现了技术为行业赋能的切实成效。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教授李峰介绍了该校研发的“天工开悟”农业大模型。该模型基于农业知识图谱技术构建,已在多个场景中取得良好应用效果。

  在随后举行的圆桌论坛上,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科技如何赋能农业保险发展”展开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推动“双精准”需结合不同场景设计产品体系、稳定经营预期,应充分发挥“遥感+AI”在提升精度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的作用,加快多源图像整合以实现精准承保理赔和差异化定价,并积极利用低空经济平台高效获取地块数据,进一步拓展农业保险的服务类别。

  本次大会由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参与承办。

【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