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025-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9月13—14日,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的第三届青山湖国际经济论坛在吉林长春召开。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国际变局下的开放型经济”共同探讨经济学领域的新发展与新机遇,以期为中国经济开放与转型提供新视角和实践路径。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次会议提供一个深入交流、分享智慧、碰撞思想的宝贵平台,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不断提升服务贸易全球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从无到有、迅速崛起,跻身世界前列,取得了突出成效,有力助推贸易强国建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表示,从外部环境看,国际经贸格局深刻调整,全球产供链正在重塑。我们要把握有利条件与机遇,稳步推进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持续提升服务贸易全球竞争力,完善服务贸易政策体系与保障体系,加强服务贸易跨部门工作机制作用效率。

  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在全球贸易治理重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在新的制度博弈中抢占规则塑造高地。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表示,我们要主动扩展与美以外的贸易网络,强化RCEP、“一带一路”等框架下的产业布局与合作机制,推动人民币结算与本币合作,加快构建替代金融基础设施,强化对关键矿产的全球布局、运输能力与资源定价话语权,并充分利用边境贸易与区域通道灵活性,缓冲高压冲击。

  企业围绕“优势产业”进行基于产业关联的“延链”和“扩链”,是否能够推动出口多元化?对此,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黄新飞带领团队通过研究分析,认为与企业出口的核心产业的产出结构相似的新产业,最有利于企业进行出口扩展,与核心产业投入结构相似的产业以及核心产业的下游产业,也有利于企业的多元化出口,而核心产业的上游产业则在出口扩展中面临阻碍。他建议,在出口市场搭建“优势产业”销售合作平台,以集体品牌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出海,同时加强“链长制”的推进和深化,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

  数字服务贸易应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的蓬勃兴起而迅速增长,逐渐成为新时期发展数字经济和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各国逐渐增强对数字服务贸易的规制,数字服务贸易壁垒不断强化。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谢申祥认为,如果企业在面临贸易壁垒时选择积极寻求改变,可以通过调整要素配置来扭转困局。应循序渐进提高数字服务贸易开放程度,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构建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培育打造高质量人才“新高地”,筑牢人才支撑,与时俱进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强化战略规划与组织管理。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数字技术驱动的新兴贸易形态,既能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又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成为衔接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通过研究发现,跨境电商作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通过降低企业供需不确定性与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双重机制,显著提高了企业双循环价值链嵌入程度。而且实施跨境电商战略布局从而提高双循环对接体系,对于东部大规模低融资约束企业的效应更加明显。对此,他建议实施差异化扶持策略,精准激活企业双循环动能,优化跨境电商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运营不确定性,深化数字化转型赋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在实践中,跨境电商发展面临着不容忽视的物流瓶颈,探究如何改善跨境物流基础设施,对于提升跨境运输能力、促进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院长马述忠表示,随着国际市场环境日益严峻,布局海外仓已成为企业和平台抵御贸易风险的重要举措,系统评估海外仓的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具有现实紧迫性。政府应因“业”制宜推出海外仓扶持政策,有针对性、有优先级地推广和普及海外仓模式,强化海外仓模式在降低运输成本、增强物流韧性、提升尾程配送效率、逆向物流服务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加大市场开拓支持力度放大海外仓的贸易创造效应。

与会人员合影 主办方供图

【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