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奋进力量 锚定人才培养方向

——访郑州商学院党委副书记裴晓涛

2025-05-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弘扬劳动光荣传统、培育高素质劳动者、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以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党中央的殷切嘱托,更是全体劳动者的使命担当。全国各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思想引领行动、以精神凝聚力量。近年来,郑州商学院坚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郑州商学院党委副书记裴晓涛。
  丰富了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谈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意义?
  裴晓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系统阐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实质,丰富了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内容,为新时代弘扬劳动光荣传统、培育高素质劳动者、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劳动者素质直接关系国家核心竞争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密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奋进力量、锚定了人才培养方向。
  从“庖丁解牛”到“墨子授艺”,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中华民族的劳动智慧与工匠传统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三种精神”与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内在关联。 
  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创造价值”信念
  中国社会科学网:各行各业怎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取得了哪些实践性成就?
  裴晓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思想引领行动、以精神凝聚力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制造业领域‌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核心,通过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能源大数据产业融合创新中心”,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关键技术攻关。教育领域以“崇尚劳动、诚实劳动”为导向,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通过劳动实践课程、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的信念,培育了一批批扎根基层、服务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服务行业以劳模精神引领职业风尚‌,通过选树“劳模标兵”“技能先锋”,推广“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文化。以劳模事迹宣讲、技能竞赛等形式,激发从业人员提升服务品质。 
  将价值引领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结合您的研究谈谈如何从政策机制、文化传播、教育体系、企业实践、技术赋能等角度鼓励劳动者发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裴晓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是一人一域之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进一步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氛围。
  政策方面,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强化《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贯彻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完善荣誉表彰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制度,设立专项基金奖励优秀代表,‌将“三种精神”纳入技能人才评价标准,明确“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挂钩”的激励机制。
  文化传播方面,弘扬时代风尚,厚植精神沃土。全国上下通过“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推动“劳模宣讲进社区、进校园”、讲好身边的“劳动”故事、打造“劳动教育”形象IP等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重塑职业平等价值观,达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共识。
  ‌教育体系方面,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实践育人。强化劳动教育必修课,将价值引领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建立"基础劳动+专业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家庭劳动"四级实践平台,推动“岗课赛证融通”,打造阶梯式劳动实践体系。
  企业实践方面,搭建成长平台,释放创新潜能‌。通过“名师带徒”“揭榜挂帅”等机制,将劳模精神融入生产一线。
  技术赋能方面,着力数字驱动转型,提升劳动质效。‌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正重塑劳动形态,劳动者要通过“技能+数字”双提升,实现从“体力型”转向“智慧型”。 
  精神培育与专业成长同频共振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结合学校的探索谈谈如何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裴晓涛:新时代新征程,以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党中央的殷切嘱托,更是全体劳动者的使命担当。
  作为高校管理者,我们坚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转化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具体实践,特别是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在科研创新中厚植劳模精神,在服务社会中彰显劳动价值,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锻造一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大军。
  以思想认知为先导,促进“三种精神”教育内化为精神追求。通过劳动教育理论主题学习、劳动教育专题培训会、劳动教育心得交流主题班会、邀请劳模开展主题报告会、工匠精神主题班会等形式,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三种精神”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形成自强不息、勤奋坚毅的良好品质;加强理论宣讲和研究,夯实教育引导的理论基础。
  以顶层设计为牵引,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工作重点及教学计划。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总结研讨等方面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通过课程思政、课程内容创新实现精神解码。如:在工科专业嵌入“大国工匠”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开展劳模管理智慧研讨等,将精神内涵转化为学科语言。学校开设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中,通过劳动概述、职业分类和劳动安全、劳动人物故事、劳动与法律等内容,全方面引导教育学生理解劳动教育精神内核。
  以实践养成教育为重点,推动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深化“党建引领+产教融合”双轮驱动,持续完善育人模式,在基础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社会公益劳动、职业技能劳动、创新创造劳动等方面开展实践养成教育,真正培育大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以劳动为荣的意识。这种融入日常的教育设计,让学生在日常学业、实习实训中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辛勤努力、诚实劳动的习惯,既能避免运动式宣传的虚化,又能使精神培育与专业成长同频共振。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明海英/采访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