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明海英)4月12—13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办的2025年知识产权南湖论坛在武汉举行。论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知识产权制度创新”主题,来自中国、英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葡萄牙等国家的学者与会,深入研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内容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版权司法保护等主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与催化剂
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人们生活与创作过程。英国牛津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德夫·甘吉说,人类在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存在人类输入提示词AI输出结果、人类创作后AI进行改造、AI创造人类再修改等三种对版权原则构成挑战的情形。人工智能是如同相机或文字处理器一样仅仅是工具,还是存在其他需要我们深入考虑的因素?AI参与创作的作品是否需要赋权、如何赋权?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德夫·甘吉通过分析欧盟、中国及美国的相关案例,展示了不同司法管辖区对AI生成内容版权归属的不同看法。他表示,混合创作正逐渐得到认可,但在赋权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
“知识产权创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与催化剂,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刘介明说,知识产权全链条是一项由创造链、运用链、管理链、保护链、服务链组成的复合网链系统。知识产权可以助力突破创新链受控、价值链锁定、供应链安全问题,以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他通过组态分析系统,探讨了知识产权全链条各要素协同组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制与路径。建议厘清知识产权管理需求,多路径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针对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水平相对优秀的创新主体,应积极利用高水平的知识产权管理团队或服务机构,以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新、高水平保护与高效率运用,实现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不论是知识产权管理所起到的战略规划、风险防控、资源配置等作用,还是知识产权服务所起到的外部支撑作用,均可作为链接知识产权全链条与创新的纽带。这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决策者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即可以选择加强自身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或将管理成本用于经验丰富的外部服务商,两种路径均有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知识产权秩序
近年来,我国版权在推动文化繁荣、科技进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副局长汤兆志说,当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加大版权制度供给力度,持续营造保护创新的良好版权生态,推进版权与社会共治工作,推动全球版权治理体系建设,以有效应对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模式所催生的版权领域中的全新机遇与挑战。中国版权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于慈珂说,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发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优势,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背景的作品登记、权属确定、监测维权、版权交易、版权金融平台,增强版权运用和市场价值转化能力。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谢小勇介绍,我国的知识产权治理已从早期知识产权治理靠政府行政命令推动,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从被动适应国际规则,到主动参与RCEP、CPTPP等规则制定,积极塑造国际话语权,推动遗传资源保护等条款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对象从专利、商标等传统领域,延伸到数据、遗传资源等新兴领域。政策重心从鼓励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提升和价值转化。展望未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他认为,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把握知识产权制度与生产力发展动态平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其次,融合治理理论与创新理论,构建“需求导向、技术驱动、多方协同”治理模式,解决创新链与产业链相融相促问题,促进创新成果保护与转化;再次,发展全球治理理论中国版本,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时注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动构建新型国际知识产权秩序,彰显大国担当,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最后,强化知识产权与技术哲学交叉研究,应对人工智能生成物、基因编辑等新兴领域伦理挑战,实现科技伦理与知识产权制度协同进化,确保技术创新运用守住伦理与安全底线。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成长和法治进程,呈现出“知识产权弱国→知识产权大国→知识产权强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吴汉东说,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现代化建设,既涉及立法成就,也包括政策经验。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吸收世界制度文明成果;同时注重制度发展的本土思想引领和实践导向,走出了一条知识产权制度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他提出,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构建知识产权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WTO和WIPO为基础,维护知识产权保护的多边体制;以共商、共建、共享为路径,改革和完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