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孙定东)3月6日,由上海欧洲学会主办,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欧洲研究所承办的《欧洲经济形势报告2023—2024》发布暨研讨会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会上发布了《欧洲经济形势报告2023—2024》。
《欧洲经济形势报告2023-2024》发布暨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维护中欧关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渊洋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渊洋在致辞中提出,《欧洲经济形势报告2023—2024》这份详实而又深入的欧洲经济形势研究报告,必将进一步推动学界有关欧洲一体化以及中欧关系的研究,同时感谢与会专家对学院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丁纯作报告解读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丁纯对编写《欧洲经济形势报告2023—2024》的意义作了介绍。他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延续,世界政经形势波诡云谲、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欧洲经济的发展不仅关乎欧洲各国的福祉,也对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复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中欧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深厚的合作基础,但在全球格局重构背景下,中欧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他期望,通过对欧洲经济和中欧经贸形势现状的理性详实分析,更好地洞见中欧双方的现实需求,帮助中欧形成合力,以良性竞争代替逐利对抗,在多个领域积极探寻新的合作契合点和沟通协调机制,维护中欧关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持续注入活力。
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主持开幕式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主持开幕式,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迎红主持发布会的主题发言环节。上海欧洲学会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欧洲经济以及中欧经贸关系的最新进展进行深入分析。
上海欧洲学会名誉会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徐明棋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欧洲学会名誉会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徐明棋从欧盟财政新规与欧洲央行货币政策角度分析了两大政策未来的互动性和协调性,认为欧盟财政新规实际上是对欧盟原来严格的财政纪律无法在成员国实施的现实基础上做出的一个妥协,欧洲央行以其货币政策和多重的现代央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欧盟的财政一体化机制,未来欧洲央行作为欧盟最重要的一体化载体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丁纯在交流发言中回顾总结了2023年欧洲经济情况和主要特点,分析了欧洲经济持续低迷的原因,并给出了长期创新增长、绿色赋能和短期遏制通胀、寻找替代方案保障能源供给等应对建议。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欧洲研究所所长杨逢珉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欧洲研究所所长杨逢珉从欧盟贸易保护主义、中欧投资协定冻结、新能源和数字经济领域合作等角度分析了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现实困难和机遇,提出其外国补贴条例、碳边境调节机制、欧盟“全球门户”计划等带来的挑战,提出了拓展新兴领域合作、提升市场潜力和消费升级、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应对策略。
为世界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更多活力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姜云飞从物价和利率水平、财政负担、对外贸易形势等方面分析了英国经济面临的困境,认为英国经济前景总体略有改善,并对新政府推行财政改革、产业政策、投资战略和对欧关系等进行了点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王玉柱分析了意大利在控制财政赤字和通胀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和产业转型困境,认为虽然意大利经济整体呈现微复苏态势,但长期困扰其增长的结构性问题犹存,传统产业转型迟滞,新产业发展步履维艰,经济体系转型阵痛期仍在延续。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戴程娟博士从全球范围内的高通胀、增长乏力、能源价格波动和利率上升等角度分析了其对北欧地区劳动力市场、消费、投资等领域的多重挑战,认为绿色转型、科技创新、数字化进程和出口将成为北欧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但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的挑战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可能对北欧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财政政策带来压力。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邱强分析了2022—2023年欧盟各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生产、消费和进出口情况,以及绿色能源发展使用情况,提出其所面临的对美能源依赖增强、绿色能源转型阻力较大、欧盟各国各自为政等问题,最后给出了我国在构建多样化能源供应格局、坚持推进“双碳”战略、完善能源体制建设等方面的启示。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经济师杨峥臻分析了欧盟对华及对沪投资的现状、趋势与主要特点,以及中国吸引外资的最新政策,提出了着力高价值领域投资、探索新兴市场投资、注重多种方式投资,并围绕产业、方式、功能和领域等四方面开展投资促进的建议。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孙定东从商品细分的微观角度和地缘政治的宏观角度分析了俄乌冲突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冲击,认为无论从总体规模,还是进出口规模,无论是按成员国,还是分商品考察,俄乌冲突对中欧贸易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尤其对欧盟自华进口,以及机械和运输设备、化学品和制成品等影响更甚,这也是中欧贸易冲突中成员国意见分歧较大,以及我国加强“双循环”战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永安教授认为,欧盟在中国经贸关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对欧盟一体化发展的关注,以及推动中欧贸易关系发展仍然是欧洲关系研究的基石,特别是更细致地分商品、分经济领域的研究,对进一步促进未来中欧投资贸易合作,乃至更加稳健的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至关重要。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忻华研究员也对欧盟的绿色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成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其转型并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余建华主持了最后一个阶段的讨论交流。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就欧盟的新商业模式、新产业政策实施、欧盟国防预算、特朗普第二任期影响等话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参加《欧洲经济形势报告2023-2024》发布暨研讨会嘉宾合影 本网记者 陈炼/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