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3月8日,中国财政政策论坛2025年第1期(总第22期)——“从预算报告看2025年财政政策”学术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财税研究所副所长马光荣教授主持。
把握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人民大学政府债务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李戎发布《从预算报告看2025年财政政策》报告。李戎首先分析了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将当前形势概括为“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他总结出财政政策的七大效应:需求效应、乘数效应、互补效应、边际消费倾向效应、公共资本效应、“干中学”效应和预期效应,并结合文献研究认为,2025年财政增量资金将为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提供重要支撑。进一步,他分析了2025年财政政策的发力点主要集中在促消费、增后劲和惠民生三个方面。他总结说,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加大力度的财政增量资金和精准施策,将有助于实现GDP增长目标,提升民生福祉。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助理、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红梅从财政政策的总体基调、亮点和未来提质增效的手段进行分析。首先,财政政策的基调从“适度加力”转向“更加给力”;其次,财政政策的亮点在于支出结构更加关注内需、促进创新和民生保障;最后,未来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关键在于推进零基预算改革试点和深化预算绩效管理,通过零基预算改革和预算绩效管理,财政资金配置将从扩张型向“精准化、精细化”转变,确保每一笔公共资金发挥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讲席教授、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李永友从财政政策变化、政府债券发行、支出结构优化、财税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变化反映了2025年国内外环境的更大挑战,需要进一步推进政策以应对这些挑战。第二,政府通过增加债券发行来提供融资支持,但需要考虑债务规模扩张对私人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和财政可持续性。第三,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消费端和民生事业放在更优先的位置,强调投资于人和服务于民生。第四,落地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需要相应的财税体制改革支持,包括零基预算改革、支出标准、绩效评价和地方自主财力的增加。第五,他还提到,政府将严控财政供养人员的规模,并探索激励机制以促进地方政府培育高质量的财源。
探索新一年财政变化
西南财经大学地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蓉围绕“赤字债务逆周期 更加积极定政策”这一主题进行分析。首先,从国内需求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出发,通过详细的数据和指标分析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背景情况,并指出,在逆周期背景下,财政赤字和债务政策叠加呈现出逆经济周期性(经济处于从衰退向复苏的过程中)、政策导向性(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波动(因突发的重大事件或政策调整而出现波动)与利率的关联性(经济金融配合协同,低利率背景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特征。预算报告关于财政收支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财政收入总体增速放缓,二是财政支出再加大、收入有隐忧,因此要继续关注财政收支矛盾特别是基层财政的财力问题。最后,她将2025年预算报告的总体评价和突出印象归纳为四个关键词,即政策积极、收支结构调整、重点突出、风险防控,并总结了2025年财政政策亮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何代欣从财政政策特点、中短期政策重点、中长期政策目标和财政可持续性进行分析。首先,财政政策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强调“更加有力、持续用力”的概念,表明财政政策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在积极扩张,以应对经济发展的总量和结构性问题。其次,中短期内的政策重点是提振消费和稳定投资,特别是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消费被置于宏观发力的关键位置,推动了GDP增速的回升。此外,区域均衡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也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方向,体现了财政在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中长期政策应助力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在“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开局之际,财政政策需为制度建设探路。他还提到,尽管财政支出大幅增加,但通过中央主动承担大部分赤字,财政可持续性得以保障。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解读了新政策特点、财政理念的变化和具体亮点。首先,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力度更大,节奏更快,管理制度优化,财政政策组合方式更加多元,结构更加优化,财政与市场沟通更加顺畅,政策协同意义更大,财政和金融的协同配合不断增强。其次,财政理念的变化包括发展优先、从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宏观调控更加灵活、因时因势优化创新,以及注重预期管理。再次,赤字率首次达到4%,专项债使用方式多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优化支出结构体现了政策的亮点。最后,他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财政政策的建议,包括从过去过多盯赤字率转向盯财政支出,推动投资消费并重,重需求、重家庭,探索中央政府层面成立房地产稳定基金,优化专项债制度,以及根据各地方化债的实际需要来靠前使用化债方案等。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政府债务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