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邵彦涛 何延雕)1月18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研究”开题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彭双阶在致辞中表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悠久、文脉深厚。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近年来,在学界专家支持与帮助下,学校在项目申报、成果发表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他代表学校向有关单位及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预祝此次开题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李琼肯定并祝贺华中师范大学在2024年国社科立项中取得的亮眼成绩,她表示,这一项目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实践价值,期待课题组能够多出、快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开题会第一阶段由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三女牙主持。
项目首席专家、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赵凌云从选题依据、预期价值、总体框架、课题与案例设计、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等方面做了课题汇报。他表示,项目体量宏大,必须要有清晰的破题思路和合理的研究布局,他将研究对象明确为“一条主线、三个重点”,“一条主线”,即制度建设,“三个重点”,即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成就与经验。同时,他创造性地提出“制度过程”分析框架,用以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过程,把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制度过程大逻辑。
专家评议组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围绕开题报告展开评议,并提出诸多肯定性观点和建设性意见。专家组组长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担任。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靳诺认为,该课题对三中全会精神的把握非常精准,站位高、逻辑自洽性强,有着坚实的学理支撑。谈到课题论证时她建议,要注意总结规律性认识,要把握好案例的说服力,要有充足的数据支撑,要重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认为,该课题聚焦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课题设计的内容详实、思路清晰、表述简约,学术史梳理完整,研究意义重大。他表示,研究中可以将观察的时间段放大一些,同时在研究视野上可以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有机结合,关切人的现代化,并建议“历史为先、逻辑为尾”。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提出,要想顺利实现课题研究的预期,下一步还需下一番功夫,尤其需要注意阐释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强调了其中的几对辩证关系,并建议该项目的发展要兼顾出成果与育人才,以便形成研究大格局。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家庆提出,课题下一步研究要处理好“两对关系”:研究报告和专著成果之间的关系,经验与原则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众认为,该重大课题的论证准备比较充分。同时,他建议,要在整个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阶段内考察分析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此外,要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挖掘中国之治的世界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岳奎表示,“制度过程”理论高度符合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十分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提高制度竞争力”。他提出,课题研究要兼顾历史的厚度、现实的深度、战略的高度、国际的宽度。
杨凤城表示,知识体系建构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当代中国迫切地需要一些具有国际认可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将政治文本、政治语言以通过知识体系加以呈现,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