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4年12月29日,“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于北京邮电大学举行。本次活动旨在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共同研讨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等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善国教授指出,新质生产力作为新发展阶段的重要驱动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始终站在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前沿,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积极投身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更加注重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培养,推出多元化、开放式的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跨学科思维、强烈责任感的拔尖型创新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会议由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闫强教授和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冠南教授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米加宁教授和许冠南共同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新质生产力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成立揭牌。
《向新而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书发布环节,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编辑部王莹主任详细介绍了该图书的编写及出版历程。该书分为发展编、改革编和治理编。其中,发展编重点阐述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改革编立足以改革思维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人才创新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数实融合”、推动绿色发展等核心议题;治理编则将筑牢安全基石和塑造新型生产关系作为落脚点。王莹代表国家行政出版社向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赠书,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长邱雪松教授代表学校接受赠书。
米加宁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对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与本质特征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他通过对比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的差异,并结合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函数进行深入解读,提出新质生产力将引领社会进入一种全新的形态,在这一形态中,准确掌握创新的临界点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科技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邢怀滨教授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生产力新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高质量科技供给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内在要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不断完善统筹推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的工作体系。
厦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陈振明教授从科学哲学的高度出发,深入阐述了现代化的定义及标准。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催化剂和推动力。技术、价值与制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现代化的本质和最终目标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教授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不同角度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创新驱动与数字赋能,这是大势所趋。愿景引领与技术预见可以驱动新兴技术实现多路径发展,而新兴技术的系统性突破则会对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有力驱动。
专家研讨环节,聚焦于技术预见的方法论与方法体系、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路径以及技术需求与供给的匹配问题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刻讨论。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副主任李江涛教授从底层逻辑和理论基础维度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特征。鉴于传统工业化理论存在的局限,当前更加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全新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孙强以苏州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情况为切入点,介绍了苏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轨迹,剖析了苏州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深层次局限问题,提出六大转型措施。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翟云研究员深入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三大显著特征: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赋予数字经济新功能,向新而行需要新思路,不同地区应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布局,共同下好新质生产力这盘棋。
闫强深入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公共治理范式转型的影响。新质生产力将重塑公共治理的理念、模式与路径,并对政府职能运行机制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他进一步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促进公共治理范式变革的内在逻辑,并通过地方政府利用新质生产力优化公共治理的典型案例,生动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在公共治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他总结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公共治理的共性特征,并指出当前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会议由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报》编辑部主办,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前沿科技与产业创新治理专业委员会协办。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