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12月21日,中国财政政策论坛2024年第13期(总第21期)——“地方政府股权资产报告发布与股权财政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围绕“股权财政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探讨。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执行所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吕冰洋主持会议。
发布《地方政府股权资产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政府债务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李戎发布《地方政府股权资产报告》。李戎基于工商注册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等,对中国全样本注册企业实体进行股权穿透,构建股权网络大图,在此基础上测算并分析地方政府持有的股权资产规模。该报告的研究动机源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的对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和财政资源统筹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地方政府资产,尤其是股权资产进行盘点。报告对中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股权资产进行了测算,使用工商注册数据对各级政府在企业中的股权进行穿透式分析。李戎详细描述了数据来源和测算方法,依靠工商注册数据构建股权网络,进行股权穿透,计算政府的持股比例,并结合注册资本和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修正,最终得出地方政府的股权资产规模。研究发现,不同级别的地方政府在股权资产上的差异较大,省级政府的股权资产规模远高于市县级政府,而市县级政府的增长速度则明显更快;与此同时,不同地区之间的地方政府股权资产规模差异较为明显。报告还展示了股权资产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
共议股权财政发展方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李明教授从两个角度分析了股权财政的可替代性。第一,从账面数据来看,在目前国有资本收益上缴体制下,各级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通过国资收益上缴获取的收入,远远无法对冲土地财政收入等下行的压力。据此,股权财政在短期内难以成为有效的替代品。第二,从财政收入的属性或性质来看,也不宜把希望寄托于股权财政。以税收和债务收入为主体的财政收入机制,兼顾了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要求,是多数国家财政筹资的主渠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研究员建议加强对数据的解读,特别是与国资委数据的对比,细化不同层级的国有资产及其结构;重点分析了政府投资基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出基金的目的是解决基础建设、招商引资、风险投资和短期融资等,但在管理上存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内在冲突,在功能上需注意其作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工具对总体产能的影响;讨论了与股权财政相关的存量型财政收支对观察中国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提出预算报告中的新增债务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推动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胡波建议关注事业单位持有的政府股权资产,以及由于部分股份公司非发起人股东不在市场监管部门进行股权登记可能引起的股权比例偏差。此外,关于注册资本与股东权益的非一致性,可以通过与银行、税务等部门合作,获取更多的数据支持,从而更接近企业的实际股东权益,改善数据的精确度。目前在政府出资、股权穿透和交叉持股等方面,存在一些界定不清和数据不准确的情况,特别是在基金备案和出资口径的标准化方面。此外,政府投资基金的管理和数据界定应进一步规范,应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行业和地区维度进行更加精准的分析,并推动相关机构加强备案系统的建设,提升数据准确性和专业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文宗瑜认为土地财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建议通过加强国有资产流量管理,推动土地财政向国资财政转型,以弥补预算收入的缺口。提升国资流量率、增加企业国有资产的流动性,能有效补充财政收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同时,建议实施国有资本价值预算和制定国有股减持规划,激活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财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恒松认为,经济发展和地方国有股权发展程度以及地方举债密切相关,当前债务置换规模不足以解决地方政府的资金缺口。事业单位资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具有复杂性,建议通过上市公司披露数据和公募REITs等工具,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
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公共部门的扩张对于经济复苏至关重要。她还提到地方政府的海外资产问题,进一步说明了财政政策和公共部门扩张的紧迫性。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与政府债务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