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段丹洁)12月14日,第21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年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主题是“人才驱动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管理创新策略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原司长欧晓理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要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对人力资源管理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积极探寻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之道。未来要更加聚焦于如何匹配人才与新兴产业需求,探索如何运用新技术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及着力培养能够适应新经济形态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青格勒图表示,聚焦人才强国战略,不断为政府、社会、企业和劳动者贡献高质量智力成果。
中核集团人力资源部主任、副总经济师杨朝东介绍了中核集团构建的基于六大模块的管理体系标准,通过业务梳理、工时定标,实施量化考核,有效提高员工积极性和组织透明度,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迈向更高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彭剑锋提出,AI已从探索转向商业价值落地,进入人机物三元融合、人智共生新阶段,未来大学教育和企业管理应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学习方法论,以适应时代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杨立雄谈到,中国社会保障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应以社会权利为基础,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引,投资青年,推动社保制度改革,实现共同富裕。
腾讯、阳光保险集团等企业代表介绍了企业内部人才管理的方法、选拔标准等,强调了企业文化在推动公司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实践以及引领科技应用等方面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圆桌对话环节围绕“人才管理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路径”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会专家认为,人才定义的边界在延伸,未来人才包括企业自有员工、生态链上的专家顾问和数字员工,对于人才的要求随之发生变化,要更加重视人类独有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共情能力等。企业在人力管理方面需激发人才主观能动性,建立容错机制,利用数据驱动实现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注重人才的自主性和包容性管理。个人规划职业生涯时,应将职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相结合,适应多变环境,关注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平衡健康、幸福与职业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张皓发布《2024中国和谐劳动关系发展报告》,并以“构建中国和谐劳动关系自主知识体系、制度体系、人才体系”为题,分享了报告的主要研究成果。报告总结了中国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事业的发展历程,提出九个总体趋势性判断,并构建了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和从业者胜任力模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报告总结了近年来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工作中各主体、各地方的创新实践经验,同时发布了2022—2024年度和谐劳动关系大事记。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总结说,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源管理意义重大,在人工智能时代,要明确人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差异,重视文化、制度等因素,营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人的价值。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主办,来自政府机构、企业、高校等各界代表3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