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明海英 通讯员 许梦颖 王静雯 王姝惠)11月10日,首届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学术论坛在武汉举行。专家学者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中部崛起”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谢正学在致辞中表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坚定创新自信,抢抓创新机遇,破解发展难题,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在光电信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不懈奋斗、勇担使命。论坛开幕式由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爱国主持。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赵振华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力量。科技创新可以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认为,经济提升是推动中部地区发展的基石,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保持全局视野,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坚持自身优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认为,城市规模的扩张必须依托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科学布局。主旨发言环节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赵凌云主持。
山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云泽说,山西省将进一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以及推动服务业提质转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安徽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江涛说,安徽省努力打造中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内陆开放新高地,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发挥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江西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宇军说,江西省将坚持以国家战略为牵引,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凝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向心力,扩大区域协同效应的同心圆,构建紧密协作的社科研究共同体。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赵勇说,当前河南省在全面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在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布局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代松说,湖南省将从紧抓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入手,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湖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爱国呼吁中部六省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加强区域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携手挺起中部地区“脊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中部力量。主题报告环节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卫桥主持。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徐艳国认为,湖北省各高校要推进科研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全域高校科研力量精准调配、构建校企政紧密对接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承哲认为,河南要在确保粮食安全、能源原材料供给、产业循环和枢纽开放等方面勇挑大梁。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欧阳志刚从技术扩散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技术选择与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核算的一般性框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合肥师范学院副校长周端明说,要加快落实皖北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创建良好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因地制宜引入制造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家庆认为,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新动力、提供强大引擎。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守夫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要通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确保数据的开放和利用。第一分会场由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治主持。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校委委员、党组成员李剑力从推进产业链群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路、途径等方面为河南产业发展剖析方向。南昌师范学院副校长徐斌介绍了江西省科技发展在专利成果、主要创新产业、研发人员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本省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志宏基于南北大通道的历史发展脉络,提出形成南向“新弓箭模型”以及“双弓箭模型”配置的建议,呼吁推动世界级经济廊道和城市连绵带的形成。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易显飞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生态、人文和社会四大价值取向,进一步提出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注重全面性、协调性、适应性和人本性的价值整合路径。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超认为,新型高素质人才数量和质量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求,高素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要素。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绍东认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方面,要通过资源约束和生产方式转型促进绿色发展。第二分会场由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毅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岳奎在闭幕式上建议,中部六省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中部崛起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部合力。论坛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华中科技大学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