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京沪论坛”共商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2024-11-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段丹洁)11月16日,首届“京沪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以“如何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主题,探讨如何发挥北京和上海的科技基础、创新资源、创新主体等显著优势,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以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各国参与科技革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行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持续深化京沪交流合作,对于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坚持携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双方将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人才支撑、推动成果转化,以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校长应汉杰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加快培育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赋能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推进整合式创新,协同攻关重大科学问题,不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坚持自主与开放并重,不断推进世界性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面对技术快速进步带来的种种挑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景安表示,应当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资源有效协同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完善顶层设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企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面向市场实际需求,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带动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创新。此外,还应注重人才培育,加强国际合作,以互利共赢的精神与全球科技先进国家地区协同开展科研项目,应对全球性挑战。

  首届论坛汇聚两地学术界、企业界的专家,聚焦如何唱好国际科创中心“双城记”展开深入交流。会上发布《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展与未来》《北京推动全球领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程、问题与建议》两份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表示,要聚焦国家赋予北京和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升论坛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响应度,扩大其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提高其在相关业务领域和社会上的显示度。

  为国际科技创新建设提供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张杰发布《北京推动全球领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程、问题与建议》主题报告。该报告建议:一是将突出全球最为前沿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导向的基础研究提升行动计划,作为推动首都特色优势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首要任务;二是牢牢确立以加快打造北京特色优势高精尖制造业体系和京津冀区域内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为核心支撑的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型发展模式;三是推进北京科技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升级,主动探索打造具有北京特色优势的“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导向的北京科技服务业;四是将强化推进全球人才高地建设领域的先行先试导向改革突破,设定为加快推进北京国际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五是将瞄准打造北京作为全球科技创新转移中心、全球技术交易中心、全球知识产权出口中心、全球数字贸易中心,作为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塑造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核心任务。

  上海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执行院长余典范发布《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展与未来》主题报告。该报告提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内涵包括:领先的原始创新水平、较高的技术创新能级、强劲的产业发展动力、优良的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报告还分析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竞合态势,并对更好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建议,包括强化基础研究规划布局、推动创新全链条贯通、打造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探索成果产业化新模式、加快京沪粤合作进程等。

  与会专家还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强化科创中心的策源功能”“建设国际创新中心需要新思路”“科学家创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京沪比较调查的思考”“聚焦数字经济——以‘四链融合’加快京沪创新中心建设”“企业如何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百度人工智能与大模型产业发展与教育创新实践”等主题展开研讨。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作会议总结发言。他表示,京沪两地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科创金融等方面各有特点,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合作,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产生更大的区域协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团队通过两校共同研究、发布科创中心方面的成果,京沪两地专家学者、企业家连线共商科创大事,是京沪两地加强交流协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之举。两校继续加强协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协同攻关提供智慧和力量。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同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