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强国论坛在广州召开

2024-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11月9日,金融强国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聚焦“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围绕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金融创新与合作。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在主旨演讲中强调了数字金融在推动数字经济与金融强国建设中的重要角色。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明确了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五大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的地位。他表示,数字金融通过运用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与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着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巨大挑战。为此,金融机构需加速数字化转型,建立健全数据管理体系,同时加强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构建覆盖供应链各要素的“网状”结构,以促进融资效率提升和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此外,还需推动完善数字金融新基建,发挥多元化投资对数字技术的研发应用以及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持作用,确保数字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在主旨演讲中从内在逻辑、现实难题和实现路径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了数字金融发展如何全面赋能新质生产力。他提倡从供需两端出发,推动建设数字信用体系、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搭建数字化科技创新融资平台等路径,系统性提升数字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作用,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学勇现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报告》。该报告由中央财经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黄埔)研究院委托张学勇教授课题组完成。报告构建了包括金融市场发展指数、金融机构运营效率、金融服务普惠性、金融创新能力、风险控制水平、金融开放度及金融人才建设在内的七大核心指标,通过与国内其他地区及全球四大湾区的数据对比,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领域的优势与挑战。数据显示,大湾区金融发展指数持续增长,金融机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突出,普惠金融指数相对稳定,金融创新能力领先全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整体可控,金融人才建设稳中有进。

  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邹新月表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需兼顾人民性、政治性和功能性,金融强国建设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手段,“法治”与“德治”相融合的机制,以保障金融健康发展。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张俊生认为,当前证券监管模式仍是以静态规则导向为主,建议向动态调整规则导向或者原则导向转变。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刘彦初从期货和衍生品市场高质量发展对建设金融强国的积极作用的角度,强调其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三大主要功能,及其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使命和本质特色,建议多方合力提升期货和衍生品行业人才培养质效、加强政策和舆论沟通联动、有序扩大期货品种覆盖范围和期货市场高水平开放。

  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易行健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银行治理体系改革与发展、回归新发展理念推进银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三个部分论述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等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孙坚强表示,银行部门是金融系统最重要的部门,是货币供给的基本组成部门,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中央银行是当下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同时,进一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更好服务开放实体经济的需求是重要方向。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执行院长张博辉强调了银行业对于绿色金融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从经营发展战略变化、银行组织架构变化、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三个维度说明了银行业对于企业ESG的重视。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蒋海认为,银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会伴随银行业整合,除了要加强监管,也需关注数字资产的金融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史建平主持论坛闭幕式并做总结发言,他表示,金融强国建设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论坛由中央财经大学主办。来自高校、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相关企业、中央财经大学校友代表、媒体等近300人出席。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