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11月1—2日,百年中山大学经济学科校长院长论坛在广州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人工智能与经济学科发展”,论坛围绕人工智能变革下的经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经济理论创新以及经济决策应用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来自63所境内外高校的近百名校长、院长、资深专家参与此次论坛。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杨清华在致辞中表示,中山大学作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具有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特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形成了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格局。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山大学始终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进一步推进有组织科研,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更大力量。
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李善民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不仅是一场大学精神和创新思想的高端对话,更是一个分享智慧、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的互动平台,为中山大学提供了借鉴高等教育领域先进经验的机会,同时也为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一个坚实的桥梁。他相信,此次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将为经济学科的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从而激发创新潜能,产生倍增效应。
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作了《“放得活”又“管得住”: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旨演讲。他表示,要实现“放得活”,关键在于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使各种生产要素能顺畅进入市场、维护公平而充分的竞争,“管得住”则要求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监管,弥补市场失灵。他从数据要素切入强调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和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对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汪寿阳表示,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为经济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带来新机会的同时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和议题。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人工辅助,在数据分析、编程辅导、数学推导等方面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经济研究带来了数据隐私及安全性等问题。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分享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对财经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强调从交叉推进、集成资源和全面提升三个维度进行人才培养,并以校内数字经济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春超围绕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分享,从就业容量扩大、就业质量提高及二者的相互协调三个维度出发阐释高质量就业。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王鹏飞分享了汇丰商学院经济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心得,他强调硕士教育应重视理论基础、培养拼搏精神、创新考核模式。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志生表示,西南财经大学多年来坚持新文科建设,通过基础学科人才、财经科技复合人才和国家化创新人才三大拔尖培养工程,为解决财经教育发展问题提供了借鉴。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分享了人工智能引发的金融变革,强调金融人才应重视模型掌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易靖韬提出管理学大三角理论,以建构中国自主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为牵引,回应时代需求的同时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助力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新疆财经大学副校长周铭山基于援疆经历展开分享,并针对如何培养更多的真正能够扎根边疆、服务边疆、奉献边疆的人才提出想法。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任毅分享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在科研平台建设和产业经济研究方面的探索实践。他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和重庆大数据局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发了产业云图,为地方资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彭红枫从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人工智能与金融发展的关系、人工智能与金融风险的管理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了详细阐述。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王丽萍从专业、课程、教材、实践体系和实验平台建设五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学院在数字赋能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经验,为应对数字教育浪潮中的经管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参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黄薇提出人工智能背景下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并分享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转型的经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钊认为,人工智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力的变化如何影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未来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易行健以“人工智能与经济决策:现状、趋势和政策建议”为题展开演讲。他追溯了人工智能产生的历史渊源,梳理了人工智能论文发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以及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的主题分布,探讨了人工智能与经济决策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亚虹认为,需要重新思考大学教育的定位,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使命,强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思想和方法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稳固。暨南大学副校长顾乃华表示,在评估人工智能是否增强政府相对市场的决策能力时,需要保持审慎态度。关于政府产业政策的决策取向,他认为,政府应重点关注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相关监管,同时在培育产业方面应采取审慎和包容的态度。
会议举行了8大主题论坛,深入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学科建设、数字经济时代的经济学理论创新、人工智能与经济学研究范式创新、新质生产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创新、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以及不确定性中的对外开放与全球经济治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