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大城市圈安全、社会治理与财政韧性”专题论坛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召开

2024-07-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7月6日上午,“气候变化、大城市圈安全、社会治理与财政韧性”专题论坛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北京市人大预算监督研究基地(首经贸)主办。来自国内高校、研究机构、人大部门、社会组织等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与在校师生参加会议,旨在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大城市安全问题,如何将财政韧性嵌入社会治理以提升大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本次论坛分为上午主论坛、下午两场分论坛,下午两场分论坛分别为“国家治理与财政韧性”、“新质生产力与韧性城市”。主论坛开幕式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财税学院副院长陈蕾宣布会议开幕并介绍与会领导、专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郑文科教授致辞。
  在主旨演讲环节,六位专家围绕气候变化与金融安全、卫星视角下看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精彩发言。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云作了题为气候变化对大城市金融安全的影响与金融韧性的主旨演讲;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四号微波卫星地面系统副总设计师毕研盟作了题为从卫星视角来看气候变化信号的主旨演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管学院副教授黄宗晔作了题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能源结构转型:中国给世界的答案的主旨演讲;佛山市南海区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高级社会工作师方洁虹作了题为珠三角城市社区居民气候适应能力评估与试点案例研究的主旨演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管学院副教授王超作了题为流动人口本地社会保险参与及影响因素研究——横向分析与纵向比较的演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何晴作了题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财政韧性,基于创新挑战与未来的主旨演讲。主旨演讲由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财税学院副院长陈蕾主持。
  圆桌论坛环节由会计学院院长于鹏教授主持,三位专家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交叉性的研究来开展讨论。清华大学荣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成本研究会副会长、财政部管理会计咨询专家于增彪教授认为我们国家具有制度优越性,现有的财政问题是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解决的。一是中央财政发挥了托底保障功能;二是我国山海湖河等自然资源并没有纳入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被大大低估;三是对财政充满信心的同时,需要做好政府支出绩效管理;四是气候变化不仅仅要关注碳排放、温室气体等问题,还要关注保护环境等问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叶堂林认为,特大城市治理本身是一个巨型复杂系统,气候变化亦是一个巨大复杂系统的变化趋势。叶教授从大城市治理的视角提出人工智能、大数据、硬科技等前沿科技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大城市通过打造未来地下空间亦能应对气候变化,例如,雄安新区规划“地下一座城,地上一座城,云上一座城”智慧城市建设。除此,基于能源的可持续性、家庭决策与消费等因素,政府治理政策需要因地制宜。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财政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石绍宾认为气候变化表现为一种慢变量,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感知较滞后,但是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惩罚是非常严重的。而财政韧性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一是财政发挥了风险托底作用,二是通过各类财税政策能够引导新能源等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需要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协同发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下午,分论坛一“国家治理与财政韧性”,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人大预算监督研究基地(首经贸)主任李红霞主持。首先是论文汇报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徐佳作了题为“盈利能力增强和降杠杆:来自营改增的证据”的报告;首经贸财税学院讲师茹玉作了题为“财政投入、产假与家庭生育行为:基于 OECD 国家的经验”的报告;首经贸财税学院讲师徐军伟作了题为“关于地方债务与环境治理的几点思考”的报告;首经贸财税学院讲师王帅作了题为“支出挂钩、目标约束与预算资源配置——以教育支出为例”的报告;首经贸博士生张家玮汇报了论文“关于我国人大预算监督效能的案例分析与实证检验”;首经贸硕士生毛宇凯汇报了论文“财政支出效率如何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
  在分论坛一的圆桌论坛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李明认为国家治理与财政韧性领域的研究应先理清课程思路,也可以通过交叉学科的研究,运用数据库的建立与社会学政治学强调的方法去了解实际情况,并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去检验。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市人大预算监督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国家预算治理研究联盟副秘书长姜爱华认为,未来可以更多地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聚焦于某一核心大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指出财政要应对长周期变化以应对紧急情况,现代财政制度不断深化改革,在政府采购、预算等方面不断完善,更多关注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成本研究会副秘书长赵早早指出对于政策评估不仅仅基于过去,更要结合未来的发展,增加政策张力,以未来视角推动当下问题研究。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连海霞认为针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挑战,可以采取市场导向策略,为企业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不论是智慧社区的构建,智慧城市的推进,还是智慧政府的打造,都应秉持开放与创新的态度,共同推动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进程。《经济研究参考》编辑江月主要围绕文章选题、短评时政和问题导向等方面介绍了期刊发表情况。
  分论坛二“新质生产力与韧性城市”,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席姚东旭主持。在论文汇报环节,《财贸经济》编辑白金兰作了题为“关于城市群公共服务供给的几点思考”的精彩分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讲师王哲兵汇报了“供应中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日本“3.11”地震的准自然实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胡迪作了题为“气候政策不确定性感知与股权融资成本”的论文分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财政系主任李林君汇报了“超大城市公共服务存量:估算、差异测度及空间解构”;财税学院博士生刘祎男汇报了论文“政府研发补贴、基础研究投入与企业创新动力”;财税学院硕士生李新宇汇报的论文题目是“新能源汽车财税政策与产业链企业技术创新”。
  接着是圆桌论坛。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刘星认为,当前北京经济发展区域存在一些行政壁垒亟需打破,应当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韧性,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海淀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委主任那梅认为,海淀区通过新质生产力更好地实现区域建设发展,最终落脚点是要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成为支撑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强劲动力。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处长于蕾认为,必须用科技赋能传统的优势制造业,用数字化赋能,提升传统制造业产业的生存能力,与城市的功能相匹配,与城市的需求导向相结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运营管理办公室主任郭群英认为,推动医疗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在于医疗体系重构,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的医学技术进步,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动力和战略抓手。最后,财税学院副院长何辉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对各位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2019年9月17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立北京市人大预算监督研究基地,基地成立以来,围绕人大预算监督、财税政策、预算监督的大数据应用、北京市重点发展问题等多方面开展研究,为人大工作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力支持。

图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陈蕾教授主持上午的主持发言环节
图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郑文科教授致辞
图3  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陈云副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图4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毕研盟研究员发表主旨演讲
图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管学院黄宗晔副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图6  佛山市南海区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方洁虹总督导发表主旨演讲
图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管学院王超副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图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何晴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图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院长于鹏教授主持圆桌论坛环节
图10  清华大学于增彪教授在圆桌论坛环节发言 
图1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叶堂林教授在圆桌论坛环节发言
图12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石绍宾教授在圆桌论坛环节发言
图13  分论坛一“国家治理与财政韧性”
图14  分论坛二“新质生产力与韧性城市”
图1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何辉教授致闭幕词
图16  参会嘉宾合影
 
  (主办方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