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智慧城市论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智慧城市在河南郑州举行

2024-05-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5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智慧城市专委会主办的2024智慧城市论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智慧城市在河南郑州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梁本凡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主任、生态文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治彦主持论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原副主任李晓波、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楚天骄、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执行主任江青、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张成文、北方工业大学“毓优人才”特聘教授丁维龙、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胡涵清、京东城市数据科学家易修文、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网格化分会首席专家高建武、全国市长研修学院智慧城市专家徐振强等专家受邀参会,从城市治理现代化、信息化与数字化、大模型应用、数据要素、金融支持、AI+数字检察、国土空间数智化治理、公共数据要素、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数字治理网格化模式、零碳智慧小镇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等多个角度发表精彩演讲。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有关研究机构和政府政策研究部门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
第六届智慧城市论坛现场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顺应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朝着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三个方向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坚持人本性、公共性、协同性。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面对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和新需求,为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病、资源透支、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公共服务需求增加等城市治理挑战,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包括:第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第二,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突破口创新跨部门应用场景,打破部门壁垒;第三,实施数字要素×人工智能+行动计划,赋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治理;第四,构建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生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认为,当前有关数字化和信息化存在错误认识,即平行论述、刻意回避、厚此薄彼,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亟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认知框架。通过解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信息化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信息生命周期重构了信息化建设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信息化原模型;信息化发展呈现重资产、轻应用的趋势,而且在不断增强;信息化带来了新型的基础设施;整个经济发展的沙漏化现象日益严重。在如何认识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关系上,需要明确信息化是技术中性的,要基于信息化、工业化相互融合来定义数字经济、数字中国的基本属性,同时也要结合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历史特性探索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道路。在国家信息化战略的认识方面,首先要更新国家信息化架构,也需要明确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容。
  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张成文提出,智慧城市中使用大模型可以归纳为五大要素,即数据、模型、算力、场景和生态。技术演进呈现发展快、应用快的特点。大模型在应用方面可以归纳为六大范式,多模态、小型化、智能体、RAG以及人工智能2.0与1.0的协同。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可以聚焦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体上,同时也要做好相应规划,以功能点切入,通过大模型提高功能水平,输入大数据实现个性化,从而促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改造。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世界金融论坛高级研究员宗良从中国“3060”双碳目标的视角切入,构想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然后从金融如何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发表观点。他认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注重绿色化、智能化和安全化,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以数字金融嵌入支持数字化新业态,要制定支持智慧城市的授信政策,以绿色金融推动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和国际合作。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原副主任李晓波研究员从国土空间的角度讨论智慧城市的需求、技术发展方向和建设框架。他认为,当前技术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突破期,城市建设的下一步就是要数智化。城市未来发展要朝着安全韧性、高效竞争力、宜居和智慧这几个主要方向,要以此重新厘定智慧城市的发展需求。智慧城市的核心是空间治理,技术架构可分为感知层、全场景数据和智慧中枢,通过构建三维实景数据,可以在智慧规划、智慧审批、智能监管、智慧决策和智慧服务等方面进行应用。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是构建起数智化的治理生态圈,一是大企业数据的使用,二是重视与高校、研究所建立数据智能分析生态圈。
  会议最后,刘治彦总结发言,主题论坛专家们的报告可以分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几大方面:一是智慧城市用于城市治理现代化方面,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和城市发展智慧化是智慧城市建设最顶级的目标。有关国内外智慧城市的案例,在国土空间和网格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也是智慧城市应用用场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新型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包括城市大模型和AI+城市等技术手段;三是信息化与数字化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强调数据要素特别是公共数据要素的使用。四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载体建设,包括水、路、电、气、热等智能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部分,同时也需要关注本次论坛尚未涉及的5G、6G等网络通信和卫星星链应用、天地信息一体化方向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网络、数据使用、大模型、各类场景应用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撑。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伟大事业,论坛有限的规模无法锁住我们的思想延展和事业的源远流长,未来城市、未来社会和未来人类世界的发展方向就是智慧化,只有顺应这个发展潮流,才能找到自身发展方向,做出更大成就。
  据悉,从2013年起至今,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已经举办六届智慧城市论坛,出版论文集五部,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构建了一个观点碰撞和跨界交流的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前身是 2010 年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信息集成与动态模拟实验室,2020 年更为现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早设立的 18 家实验室和重点支持的 5 家实验室之一,也是目前我国专门从事城市信息集成和系统模拟的高端研究机构。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城市与区域科学研究的主要载体。其成立以来,在城市社会经济数据库系统构建、城市与区域空间分析、区域发展政策模拟、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评价等领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包括创建了中国城市经济社会数据库、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展调查数据库、北京市增长模拟平台、基于 UrbanSim 的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变动的模拟等,并持续发布《城市蓝皮书》《房地产蓝皮书》等报告,为中国的城市科学决策、管理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本届论坛由国家高端智库项目资助召开,专家们共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宝贵的经验与观点,为推动我国的智慧城市理论与实践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陶杰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方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