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数字贸易,建设贸易强国

——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首届数字贸易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

2023-09-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9月16—17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数字贸易论坛秘书处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承办的首届数字贸易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秘书长林桂军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数字贸易作为贸易新形态,正成为推动我国贸易强国建设的新引擎。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数字贸易论坛的主旨在于,加快数字贸易领域理论研究,推动学术成果融入教学,为助力我国数字贸易发展出谋献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数字贸易论坛秘书长洪俊杰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数字贸易论坛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并希望借助数字贸易论坛这一学术交流平台加强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国际贸易学科注入新活力。开幕式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教授主持。
  洪俊杰围绕“数字化趋势与国际竞争新优势”主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外部冲击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技术将成为全球化底层驱动力。当前,我国在技术人员、数字电力需求、数字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发展数字化的显著优势,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诸如大数据企业大而不强、数字治理体系不完善、数据共享度低及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对此,一方面,应以发展和包容为导向,加快构建数字治理和规则体系;另一方面,应落实好RCEP,对标CPTPP、DEPA,在自贸区进行先行先试。
  林桂军就“开放型经济所面临的政策议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开放型数字经济发展所⾯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平衡数字经济开放带来的利益与各国合理地控制开放的⻛险。对此,应⽀持合理的保护,但也要约束对开放具有破坏⼒的措施,并防⽌不合理的歧视、隐蔽的保护和地缘政治动机。同时林教授也对数据及AI两个数字经济政策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主要从数字主权、数据保护与隐私、数据跨境流动、数据分享、数据转移机制、数字身份和AI的发展重点等方面剖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典型国家的经验与做法,并提出了规范供应商的⾏为、推进国际标准的制定、加强区域合作等建议。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佟家栋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探讨了数字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他指出,数字经济是现在乃至未来全球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来源与支撑,提高了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倍增了生产总量,升级了产业结构。在数字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中,不断体现出数字要素的特殊贡献,以至成为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由于数字要素的参与,人类社会将迎来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长周期。同时,数字贸易也将为中国贸易强国建设赋能助力。他同时指出,应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新认识以及数字经济下新的经济运行过程的研究,包括数字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测算、数字资本等内容。
  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教授在主旨演讲中分析了“数字贸易平台与中国创新变革”。他指出,以数据为新生产要素、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数字经济已成为新一代经济形态。数字平台是数字经济最重要的新型产物,数字贸易平台创新赋能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创新与产品创新的深度融合。数字贸易平台带来新组织、新方法和新规则三方面变革。在组织创新方面,数字贸易平台是驱动平台上中小企业创新的无边界“类孵化器”;在方法创新方面,大数据创新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创新到达率、准确率;在规则创新方面,组织和方法的新变革要求数字经济下的垄断监管进行定义与规则重构。
  南开大学副校长盛斌围绕“跨境数据流动与数字贸易”展开主旨演讲。他认为,在数字时代,跨境数据流动是支持数字贸易的命脉,从匹配信息、支持交付、促进交易、提升效率以及降低成本等维度影响数字贸易。当下,全球跨境数据监管措施呈现增长趋势,监管应实现数字自由、效率、竞争与国家安全、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各国需提高数据监管与跨境数据流动规制的立法与透明度,在此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与协调。跨境数据流动的国际规则可优先聚焦直接影响数字贸易的商业数据。对于个人数据、敏感性公共数据,可在保持国别监管空间的基础上逐步达成共识性原则与规则。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在主旨演讲中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态势与数字经济学科建设”。他认为,人工智能等底层数字技术驱动的数字经济正在全球蓬勃兴起,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数字企业带来了颠覆性创新和替代性作用。在数字经济时代,虽然部分数字经济运行特征局部改写了一些经济学原理及实现机制,但经济学仍具有一般性,。经济学界应与时俱进,抢抓研究机遇,谱写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学科建设新篇章。
  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院长马述忠在主旨演讲中分析了“数字贸易成本”相关问题。他指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能够显著降低贸易成本,但数字贸易也会产生独有的贸易成本,包括贸易数字化成本和数字化贸易成本。具体的可以包括数字贸易各环节所产生的成本,如网络接入成本、平台搭建成本、搜寻成本、营销成本、沟通成本等。节约该成本可遵循三条主要路径,即数据驱动路径、体验重塑路径和生态培育路径。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谢丹夏在主旨演讲中就广义数字经济理论进行了分享。他认为,有关数据要素的研究丰富,但有关更为一般性上的数字经济要素的研究不足。通过刻画数据、算力、存储和算法,形成可以分析数字经济诸多要素的统一理论框架发现,算力和算法都可以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但是算力具有竞争性,产品种类的创新会造成算力稀释的成本。并且市场经济存在低效,激励创新的垄断加价会同时影响各要素的分配,垄断带来的创新激励不足导致创新部门分配的算力不足,而算力分配的扭曲会导致数据供给不足或过量。
  主旨演讲环节分别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教授、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院长马述忠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蓝庆新教授主持。
  会议期间参观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举行了三场专家论坛、一场业界论坛、11场平行论坛。专家论坛就数字贸易的发展与未来、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数字基础设施与中国式现代化展开了讨论。业界论坛重点探讨了数字贸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平行论坛围绕数字化转型、数据流动、数字贸易与绿色发展、数字技术与创新、数字贸易与跨境电商、数字贸易规则与国际生产网络、数字化转型与全球价值链、数字贸易与共同富裕、电子商务、数字服务贸易转型、数字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前沿问题展开研讨。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期刊座谈会,来自《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财贸经济》、《南开经济研究》和《国际贸易问题》等核心期刊的专家就数字贸易研究问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本次会议共收到140余篇征文,择优评选了56论文进行现场汇报。来自国内近四十所高校的两百多位老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次会议,对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办方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