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彰显活力与韧性

2024-02-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纵观当前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势头不减,结构优化的动能正在积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我们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综合实力托举经济航船行稳致远,以“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筑牢中国经济基本盘
  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保证了我国经济行稳致远。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一方面,庞大的市场规模使我国有应对外部冲击的回旋能力,可以通过内部消化的方式降低冲击强度。从中美贸易摩擦到西方鼓吹“去风险化”,我国出口部门面临的部分压力正是通过国内市场来转化吸收的。同时,超大规模市场的内部分工更易形成和维持产业配套和完整产业体系,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此外,各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支柱产业多元,内外冲击难以形成区域和产业的共振效应,经济发展稳定性更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为65%,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伴随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我国城乡居民结构转换效应依然存在,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巨大。另一方面,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经贸关系。超大规模市场对全球可持续、包容性增长发挥正外溢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3年中国全年经济增长5.2%,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仍是全球增长的最大引擎。
  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内生动力。首先,我国所拥有的大规模要素供给、大规模市场容量,有助于更好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效应,使相关企业、行业拥有经济规模带来的效率优势,并快速地转化为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比如,我国新能源行业当前“风光无限”,截至2023年9月底,新能源装机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9.6%,超过火电装机,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分别连续13年、8年位居全球首位。其次,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更多的创新场景、更低的创新成本和更高的创新收益。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超过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10亿多的网民,为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理想试验场,能让新技术、新产品迅速产业化和规模化。另外,巨大市场空间意味着更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新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拥有难得的成长空间和市场机会,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的可能性更高,企业的纵向流动性更强,这为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汇聚要素,提供科技动力和人才支撑,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0位,较上期提升3位,进一步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
  数字绿色转型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为产业升级赋能。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研究报告,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亿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连续11年显著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41.5%。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拥有全球最大的数字市场,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日益完善,数据资源领先全球,数字产业创新活跃,数字中国建设成效显著。首先,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善资源的配置效率、生产运营的过程效率、供需衔接的市场效率,促进效率提升和交易成本下降。其次,数字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构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和占领全球产业链价值高地的战略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成我国“变道超车”和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重要战略路径。一方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数智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创造更具附加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另一方面,又驱动全球现代化基础设施产业和数字应用产业的需求高涨,围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关键元器件设计与制造、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新一轮产业变革新机遇并重塑大国竞争新格局。
  绿色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低碳技术成为企业技术研发投入的重要领域,绿色竞争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绿色产业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中国新能源发展迅速,锂电装机量、新能源车销量、光伏出货量、风电吊装量等六大领域为全球第一,氢能源车销量全球第二,随着我国新能源技术不断的进步,全球新能源供应链格局基本形成。面对新的历史形势,实现绿色转型既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保障能源安全、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的有效举措,更是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把握引领能源革命与科技产业变革前沿的重要选择。
  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
  高水平对外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合作,在全球分工链和价值链中向中高端延伸,实现了产业升级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1.3%和11.8%,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坚持走开放创新之路,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吸引和聚集创新优质资源,释放创新要素活力,进而在高端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创新。中国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标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中国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在低碳环保领域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机制,已与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
  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首先,“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中国与共建国家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在技术、金融、制造、能源等多方面达成分工合作,促进了区域价值链的重构,助力共建国家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稳固、加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其次,“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将帮助中国充分挖掘国内外市场合作机会与需求潜力,在当前美欧“去风险”的背景下,提高中国经济系统的韧性,畅通中国经济内外循环。最后,“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将持续提高中国中西部地区开放程度,加快形成海陆融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在“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中西部地区成为“一带一路”的主阵地,“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基础设施建设、自贸区建设、经贸合作区建设等工作持续优化国内区域开放布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党中央把防范化解风险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掌握以经济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动,持续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能力;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完善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长效机制;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这种信心来自党中央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治理能力、产业基础所形成的强大抗风险能力、超大规模市场所形成的较强回旋能力。展望未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是中国信心的不竭源泉。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