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⑪】中国为世界经济平稳运行注入更多可持续性

2024-01-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受多重危机交汇的影响,全球经济表现出经济增长缓慢、通胀率上升、债务脆弱性加剧等特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经济分化严重。中国经济自2023年开始呈现底部复苏态势,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不仅于此,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力引擎,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复苏对世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多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

  近三年全球受疫情形势延宕反复,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地缘矛盾加剧,欧洲能源危机以及单边主义势力抬头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各经济体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各国采取的社交隔离、封锁边境等措施,在有效抑制病毒传播的同时对就业、经济增长、国家治理与世界治理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冲击,全球实际GDP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的相继爆发以及美欧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严重影响了全球金融市场和能源市场,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链断裂、能源和粮食供求关系不平衡,甚至西方信用体系面临崩溃。

  这场地缘政治危机对经济主体行为和预期的影响通过消费、投资、就业、金融市场等指标表现出来,加剧了疫情之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例如受到多国冲突和国际能源形势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大,欧洲各国电力价格大幅上升,叠加欧盟国家通货膨胀的冲击,欧洲能源供应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甚至对中国的电煤以及电力供给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全球化出现逆转会开启一个高成本的发展路径,全球经济摩擦带来成本上升。新的区域组织将替代WTO,全球化转向区域集团化、部落化,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可能会引发贸易战和被制裁地区及国家的经济危机,造成国际贸易投资环境恶化以及世界各国投资者的信心下降,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

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

  中国不断扩大的经济总量和强大的生产能力表明了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影响力。中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在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中国经济总量规模实现逐年稳步上升,1994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仅为2.02%,到2022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上升至18.04%,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在多重宏观经济冲击之下,尽管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增速有所放缓,但平均增速仍为4.5%,远高于1.8%的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作为全球变局下的“稳定器”,在全球通货膨胀达40多年新高情况下,2022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稳定在2%,大幅低于美国、欧元区8%及以上的涨幅。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的外贸也在快速发展,中国占世界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全球的排名也不断上升。自2017年以来,中国在世界上已经连续五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2012年至2022年进出口总额由24.42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42.0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接近2009年全年的进出口总额。另外,中国国际地位的持续提高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显著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活跃度和认可度,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国家越来越多。截至2022年底,人民币在全球跨境贸易金额中的排名仅次于美元和欧元,位列第三。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在俄罗斯交易量最大的货币,全球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国家已超三十个,六十多个国家开始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并且人民币已经超过欧元成为巴西的第二大储备货币。

中国经济复苏的表现

  通过合成指数法对一系列的先行指标进行合成,发现中国先行指数从2022年1月开始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先行指数的好转表明,中国宏观经济景气水平持续回升,表现出明显的回暖势头,经营主体活力逐步增强,展现出较强的底部回升态势和强大的经济韧性。自2023年第一季度起,企业景气指数也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023年第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07.8,同比增长7.8%,表明企业家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对宏观经济环境的预期有所好转。

  “三驾马车”稳步前行,拉动中国经济运行向好的方向发展。由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可得,2023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2505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与10月相比加快2.5%,表现出国内消费需求恢复的良好态势。从投资来看,2023年11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9%,增速与前10个月持平。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5%,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3%,高技术产业投资表现出良好增势。从出口来看,外贸形势总体有所改善。在全球经济贸易动力不足的情况下,2023年中国出口保持在约占国际市场份额的14%,2023年11月出口总值增速回正,结束了连续6个月负增长的局面。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年践行,共建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更加自由与便利。自2011年首列中欧班列成功开行以来,中欧班列数量快速增加,2023年1—11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6145列,发送货物174.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7%、19%,综合重箱率100%,其中运量已超2022年总运量。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中欧班列的快速增长,既是中国经济活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对外经贸合作繁荣发展的有力表现。未来随着加快外贸新动能的培育,不断拓展数字贸易、中间品贸易、跨境电商贸易,出口市占率和出口价格有望企稳回升。

中国经济复苏的世界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发动机,中国经济复苏有利于改善全球经济环境,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更多确定性。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上重要的一环,中国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恢复无疑减轻了对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负面冲击,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回暖,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也逐步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中国坚持与发展中国家展开深入的技术和产业合作,为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新能源利用、绿色低碳发展、数字经济建设等领域注入活力,促进其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复苏有助于改善全球投资环境,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中国经济反弹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极大促进东盟、“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济增长,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对稳定和提高全球投资者预期具有重要作用。疫情导致传统投资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型基建投资为发展方向,给投资提供了强大的抓手。

  中国经济复苏可以改善全球金融环境,增强全球经济金融走出衰退和危机的信心,为世界经济平稳运行注入更多可持续性。随着经济的复苏,中国不断加快资本市场的开放,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和资本流入中国市场,也为其他国家的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遇。这些外资的加入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也推动全球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稳定性。良好的国际金融环境有助于改善金融宏观调控,促进货币政策准确、快速的传导和发挥作用。

  中国经济复苏有助于改善全球社会环境,为变乱交织的国际局势注入更多安定性。中国以务实行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多极化发展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方面,中国将碳中和承诺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中,积极广泛应用绿色技术、数智技术和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中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驱动力和新的需求,为全球经济“绿色复苏”奠定基础。

  (田洪志,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教授;侯俊辰、李宗欣,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中国经济光明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