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责任意识的提升,中国对外援助获得快速发展。但是,一些西方媒体和势力怀揣零和思维与意识形态偏见,长期对中国对外援助进行政治化、战略化解读。从以前的“新殖民主义论”“援助腐败论”,到近年来的“债权帝国主义论”“债务陷阱论”,西方对华污蔑和诋毁从未停歇。中国的对外援助国家形象需要主动塑造,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援外故事,如何彰显中国对外援助的大国精神,自然是当前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工作。
展现对外援助的发展和民生属性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外援助首先具有民生属性,着眼于缓解受援国民众的贫困、饥饿、疾病。长期以来,中国对外援助通过减贫、农业、医疗、人道主义援助等方式帮助受援国摆脱贫困,推动它们不断提高民生福祉。特别是,中国从1963年开始持续向非洲、亚洲、大洋洲等发展中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60多年来累计向73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2.8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中国于2015年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并在2022年升级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持续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实施救灾、卫生、妇幼、难民、环保等领域的发展合作项目。习近平主席于2021年9月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中国对外援助不只是解决受援国一时之困,更在于增进它们的内生发展动力,因而从一开始就有鲜明的发展属性。中国同亚非拉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利用本国先进的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等帮助受援国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提速铁路、公路、航空和工业化基建等相关设施建设,助力它们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注重实效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特点。中国在长期实践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贴近受援国的实际情况和民生需求,充分发挥对外援助的杠杆作用,推动受援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通过优惠贷款和商业贷款帮助肯尼亚修建了蒙内铁路,大幅降低了东非内陆地区产品经蒙巴萨港出口的物流成本。
为顺应时代发展和各国发展需要,中国对外援助正在与时俱进地创新。一是注重“硬援助”与“软援助”相结合,不仅帮助发展中国家完善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在医疗卫生、教育合作、科技合作、人力资源开发、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等领域不断加大投入,全面助推伙伴国的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二是抓住绿色化、数字化潮流,推动非洲国家实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中国在数字经济、数字技术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优势,推进中非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
彰显对外援助的道义和文化精神
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真实亲诚”的对非外交理念,对发展中国家坚持正确义利观,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通过对外援助有力证明了自己永远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永远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真诚友好,是中国开展南南合作的出发点。在近代历史上,中国与广大亚非拉国家都曾遭受西方殖民侵略,对来之不易的独立、主权、平等都格外珍惜。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在对外关系中反对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压贫,由此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和信任。这是中国对外援助数额不大但是口碑甚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始终将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作为对外援助的基本指导原则。1964年2月18日,周恩来总理在访问非洲期间宣布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明确承诺中国对外援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自此,中国始终坚持援助国和受援国地位平等,始终捍卫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权利。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向世界宣布“五个不”,即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
义利之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人千百年来始终强调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义利兼顾、取利有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在逐步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密切观照世界,携手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对发展中国家践行正确义利观,通过南南合作实现“全球南方”国家的互帮互助、互学互鉴,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国际关系伦理。
创新对外援助的传播路径和方式
在西方加大对华舆论抹黑时,我们要边做边说,能说会说。在全球化的今天,对外传播既要有国家队,也要有民间队、专家队,不仅要有政府、媒体的主动对外发声,也要鼓励企业、专家、学者、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共同参与对外传播的大合唱,通过各种媒介和对外交流渠道主动讲好中国对外传播的故事。特别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援外人员,更是行走的中国名片,能够通过具象化的方式把中国援外理念和实践传达到世界各地。
在发展中国家,通路、通商,还要通心,增强应对西方舆论抹黑的民众基础。中国对外援助通过修路、架桥、打井、发电,实现当地通路、通水、通电、通网,这些通路工程也是通心工程,极大地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口碑和赞誉。近年来,中国对外援助还通过孔子学院、鲁班工坊推进对外人文交流,通过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实现文明互鉴,进而实现与当地民众的心灵相通、情感共振。
针对西方舆论抹黑要增信释疑,也要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回击。中国曾多次发布有关中国对外援助、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白皮书,对于让外界了解中国援助理念和政策都有极大帮助。针对近年来美欧时常将中国的资金妖魔化、债务问题政治化的做法,有必要加强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理念和政策的阐释,发布由中国资金促进对象国成功发展的典型案例,化解外界的无端猜测和忧虑,主动回击那些故意造谣抹黑的言行。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