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变革的历史进程

2019-09-18 来源:《新经济导刊》2019年03期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作为国民经济主要支柱、技术创新重要来源、人民生活物质保障的制造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制造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经过七十年的里程,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国和制成品出口国并在向制造强国大步迈进,这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新中国70年制造业取得伟大成就

  1949年成立之初的新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产业体系很不完善,工业化水平很低。以净产值衡量,工农业结构中农业比重高达84.5%,工业占15.5%,其中重工业只占4.5%(刘海飞。2017)。经过1949-1952年间的恢复和发展,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加到349亿元,按可比价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4.8%。但即使如此,工业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1952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工业比重仅为17.64%。在工业中,机器大工业的比重低,1949年,机器大工业只占17%,农业和手工业还占到83%(汪海波,1987)。

  经过新中国7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1997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居美、日、德之后,列世界第四位;2001年超过德国,2007年超过日本,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1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35584.04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达到27.02%,是美国的1.64倍。按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中国22个制造业大类行业的增加值均居世界前列,其中纺织、服装、皮革、基本金属等产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30%,钢铁、铜、水泥、化肥、化纤、发电量、造船、汽车、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等数百种主要制造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中国制成品出口额达到21251.24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高达17.48%,比制成品第二出口大国的德国高7.09个百分点。其中,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纺织、服装的出口额占世界比重分别高达33.86%、36.60%和33.60%。可以说,中国已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积贫积弱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完整产业体系、最完善产业配套的制造业大国和世界最主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70年来,中国制造业不仅实现了数量的扩张,发展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从整体上看,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7年R&D强度达到2.12%,虽然与美、日、德等传统制造业强国仍有较大差距,但已经超过英、意等发达国家以及欧盟28国1.94%的平均水平,SCI论文发表量、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连续多年居世界前列。中国制造业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千万吨级大型炼油设备、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核电设备、750 kV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日产4 000吨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0万吨乙烯、30万吨级合成氨、百万吨级钾肥等重大装备实现完技术自主可控、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高速铁路机车及系统成为“中国制造”靓丽的名片,液晶面板打破了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企业垄断的格局,通信设备全球主要四家供应商中国有其二且华为市场份额世界第一,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能力实现突破且能够设计最新制成的集成电路芯片,自主研发的大飞机C919实现试飞,国产支线客机ARJ获得适航许可证并进入批量生产;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量子通信等一系列尖端领域实现了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闫琪)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