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11月9日,作为进博会上海会议系列活动之一,2025提升长三角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在沪举行。本次论坛以“韧性与跃升,共筑长三角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为主题,汇聚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代表等百余位嘉宾,共同探讨在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及长三角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2025提升长三角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贡献上海智慧

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一级巡视员史轶玮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一级巡视员史轶玮在致辞中肯定了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领域的工作成绩。他表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制度、市场、产业体系、人才资源优势,将能够帮助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实现进一步跃升。他同时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必须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韧性,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申卫华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申卫华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全球产业格局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重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供应链重构与市场分化交织,国际竞争的赛道更宽、规则更复杂、挑战更严峻;同时,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加速突破。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产业有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担当。他认为,当前全球产业链断链短链风险仍在,只有充分利用创新策源的引领力、产业安全的支撑力、协同开放的融合力,才能更好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为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足够支撑。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研究员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研究员回顾了论坛连续七年作为进博会官方活动的历程,提出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正通过开放培育韧性、以创新实现跃升,加快构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会议将在2025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年度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十五五”期间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路径和新未来,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贡献上海智慧。他强调,上海社会科学院将继续以国家高端智库的责任担当,深耕开放型经济研究,追踪产业创新前沿,为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更多智慧。
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报告发布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新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汤蕴懿研究员发布《2024—2025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报告》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新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汤蕴懿研究员发布《2024—2025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报告》并进行解读。报告显示出整个环境和特征的六大变化。经过近一个时间段供应链的调整,整个供应链的去集中化以及近岸、包括回流的趋势愈发明显,全球区域化、板块化的趋势已经基本形成;尤其是在核心领域,大家都在积极布局自己区域对核心领域的全产业链,包括芯片等。在硬件方面,工业机器人的推进使得大量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系统高度连接;在软件方面,人工智能深度运用到各个场景,多模态运用将加速。算力的集中突破使能源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能源转型成为全球产业重构新的关键力量。技术和贸易管控导致部分脱钩与产业分区,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深度结合。各国充分运用产业政策提升本国产业竞争力。在数字时代,数字基础设施以及价值链上的高端服务能力成为产业基础竞争力。
从指数分析看,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处于实现结构性升级的关键阶段,结构优化效果渐渐凸显,但还需进一步增强动能,实现系统升级。其中,上海及长三角的产业效率提升最快,产业集聚度和投入服务化能力是近年来政策投入的重点,效果将在后期集中体现,但新技术的产业转化能力还需加强。
关于重点产业领域,在2024年跟踪的十大行业中,新能源汽车、传统行业、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尤其是船舶和海工增长显著,成为支撑总指数的重要动力源;先进材料、人工智能、民航的贡献度相对较低,但处于技术积累和市场开拓关键时期,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传统产业有巨大提升空间,技术进步和潜能较强。在市场表现上,上海优势在全球市场,需更好联动内需市场。从成长角度看,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和船舶海工的创新领域转化能力显著,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传统产业有不同程度下滑。出口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未来产业发展将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深度发展。
学习优秀案例 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论坛同步发布了2024—2025年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优秀案例。上海市徐汇区工商联的“基层商会组织助力民营企业跨境出海实践”成为企业跨境出海年度示范案例;华民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的“推动未来产业与国有资本赋能上市公司产业发展”成为2025年度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创投示范案例;论坛还发布了2025年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优秀企业案例、优秀产品案例和优秀组织奖及第六批长三角产业国际竞争力合作联盟单位名单。
在主旨发言环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通过线上方式分享了关于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三大优势以及如何发挥这些优势推动产业结构改革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兆安分享了关于“企业全球化”与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新观点,提出传统产业未来化、未来产业细分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占中从未来技术的视角阐述了如何重塑国际产业竞争力。
圆桌论坛以“韧性与跃升,‘十五五’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新路径”为主题,通过在深化新时代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企业当前最需要提升的能力及如何拓展国内国外双向市场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度探讨,回应了企业关切,交流了宝贵经验。

嘉宾合影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指导,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和长三角产业国际竞争力合作联盟主办,上海市徐汇区工商业联合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