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1月4日,山东大学第二届文化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博士后交叉创新论坛在济南举行。
“文史见长”传统是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的优势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与考古学院党委书记刘军表示,历史学科始终是以“文史见长”著称的山东大学的一个旗帜性和标杆性学科,历史学院将瞄准国家文化强国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推动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交叉研究,着力构建起多学科交叉、跨领域融合研究的新格局,为培育造就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复合型人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客观上要求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历史故事等,结合文化创意与现代高新技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传统积淀了深厚的文史研究基础,这为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提供了源头活水。同时,山东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优势也为文化产业这一交叉学科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后齐一放以“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为逻辑说明了文化产业研究与历史学的密切联系。
以跨学科视角连通文化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提出,技术美学与智能创造构成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价值之维。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系统,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与消费组成的价值链与科技研发、集成、应用、扩散组成的创新链,实现双向赋能、双链互动。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凡军认为,传统文化资源数智化转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内容。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是山东省推进文化艺术数字化的代表性方案,它的生成逻辑包括文化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与产业逻辑。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强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不仅要讲清楚,更要做扎实。这是一个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觉,最终实现文化自强的过程。
学科交叉研究与合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潘爱玲提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文化企业需要从数字化认知提升、发展逻辑转换、新型创意激发、传播模式嬗变等方面进行创新,新型文化企业则需要从立体化场景构建、多元消费热点培育、智慧平台塑造、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换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创新,以提升综合竞争力。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山东大学舆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戴元初认为,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项需要调动多学科思想资源和方法工具才能取得成效的事业,应注重学科交叉研究与合作。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在智能技术与文化传播的交汇点上不断探索,为中华文明在全球交往中的互鉴与融通拓展更为开阔的空间。
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任范玉刚强调,当前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类文明跃升和中华文明的当代演进都需要生产力的极大促进,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当代演进提供了一个可供观察的新视角和文化范式。
平行论坛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以“传统文化‘两创’与新质生产力”和“‘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为主题,基于各自学科视角切入文化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研究,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研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