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4》在北京发布

2024-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发布会现场——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致辞 本网记者陈雅静/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7月31日,《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4》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会上,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德勤中国联合发布了《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4》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发表主旨演讲,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北京市委外办市政府外办主任熊九玲、世界旅游联盟主席张旭、法国驻华使馆总领事华继永(Guillaume ROY)等发表致辞。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共性与个性特征并存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于2023年2月面向全球首次发布,今年是该指数第二次发布。报告提出,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是具备联通和服务世界功能、能够集聚国际高端要素、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城市,是国际交往网络中的关键性节点和枢纽性平台。2024年报告沿用了由吸引力、影响力、联通力3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估框架,并进行了局部优化调整,同时参考数据可得性和地区代表性等因素,新增了布鲁塞尔、斯德哥尔摩、伊斯坦布尔、里约热内卢、开罗、约翰内斯堡等6个样本城市,总样本数扩大至43个。

  根据疫情后至2023年底的数据综合测算,本轮评估中综合排名前十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依次为伦敦、巴黎、纽约、香港、新加坡、首尔、北京、东京、马德里、旧金山。与上一轮评估相比,伦敦仍位居首位,巴黎超过纽约升至第2位。香港超越新加坡和首尔升至第4位,但三座城市的分值相差不大。北京位列第7位,与上一轮持平。马德里排名提升两位至第9位,首次跻身前十。从细分维度方面衡量,伦敦、纽约、香港在吸引力上排名前三,伦敦、北京、巴黎在影响力上排名前三,新加坡、马德里、巴黎在联通力上排名前三。

  本轮评估中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所呈现的一些共性特征与上一轮大体相似,但也有一些新的变化。例如:首都城市在发挥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非首都城市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特优势正在不断显现;最活跃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主要集聚在欧洲、亚洲和北美三大地带,但亚洲城市正在稳步崛起;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普遍是人才的蓄水池,但个别城市吸引高端要素的能力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随着疫情复苏进程加快、人工智能飞速突破和地缘风险持续加剧,各个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的发展也表现出新的个性特征。例如:疫情消退较快的城市往往在国际直航航班和入境游旅客数量的恢复方面表现亮眼,城市韧性和安全性成为国际移民选择居住地的重要标准,特别是世界级城市群的演变为更加多样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生态系统;数字联通能力对于对冲疫情影响和提升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数字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国际交往形态和城市治理模式,跨国旅行者更需要重视调整“数差”;全球安全格局的变化使国际交往中心城市不仅成为外交舞台的提供者,而且成为全球合作发展理念的践行者,北京、开罗、巴黎等城市在国际热点问题的外交斡旋中地位更加凸显。

  北京在本轮的评估中虽然综合排名保持第7位不变,但在分项维度上进步明显。虽然新冠疫情对北京的国际交往活动一度产生了较大影响,但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中外人员往来正日渐增多,北京国际交往热度已开始从短期冲击中稳步恢复。测算显示,北京在影响力维度的排名由上一轮的第3位提升至第2位。在科技创新和文化教育影响力方面,得益于辖区内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高等教育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北京近十年高被引科技论文数量达1.4万篇,在参评城市中排名第一;近两年发表的热点科技论文达410篇,也排名第一。在经济发展影响力方面,北京充分发挥了经济政策资源和财政金融资源的优势,在全球经济发展和要素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锚地作用,排名由第5位上升到第3位;在所有参评城市中,北京拥有数量最多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创业环境位列第6位。与上一轮评估相比,北京进步最快的方面是数字网络联通水平,尤其是移动网络平均速度达到了133.6Mbps,增速达125.9%,远高于参评城市35.5%增速水平,排名从上一轮的第6位跃升至第1位。

  除北京外,报告也对上海、深圳、广州等中国内地城市进行了评估。上海综合排名上升6位至第11位,其中吸引力排名第37位、影响力排名第12位、联通力排名第4位。深圳综合排名第32位,其中吸引力排名第35位、影响力排名第24位、联通力排名第30位。广州综合排名第37位,其中吸引力排名第38位、影响力排名第32位、联通力排名第27位。

  展望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未来发展

  作为全球首个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报告,报告连续发布两年来,通过数据采集、指数测算和定性研究等,对于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在全球要素集聚、国际政治经济交往和世界人文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与功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新时代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报告通过城市画像反映了各个参评城市两年来在国际交往能力方面的变化及其优势与短板,力争为政府管理者和公共政策实践者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更好的参考。下一步,报告将继续围绕城市国际交往能力建设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持续开展指数编制并定期发布成果,为推动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和建设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报告建议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应更加重视打造自身特色魅力,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不断提升数字化生存和交往能力,构建更加高效联通、开放包容的城市网络骨架。

  江小涓在演讲中表示,这份报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视角,较为精准刻画了一个城市的国际交往能力,能够帮助各城市更好地认识自身,同时增加外界对城市的多维度了解。她建议,下一步可以基于报告分析结果,区分不可变、可以变和应当变的维度,帮助城市政府识别提升国际交往能力的重点方向。未来的年度报告可以根据发展难点和热点,每年聚焦一个主题,重点探讨对城市进步、市民福利、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领域。

  张旭表示,国际交往中心指数报告的持续发布,为政府管理者和公共政策实践者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了参考,也体现了清华大学作为“国之重器”的高站位与大格局。他表示,世界旅游联盟作为中国发起的非政府国际组织,以“旅游让世界和生活更美好”为宗旨,致力于推动全球旅游业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治。世界旅游联盟愿与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共同努力,立足中国,胸怀世界,为推动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贡献力量。

  彭刚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融合、互联互通的世界,虽然国际格局复杂多变,地缘动荡和大国竞争日趋激烈,但经历了疫情考验的国际交往依然活跃。针对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开展持续的评价研究,有利于深刻把握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发展特色和演进趋势,对于后疫情时代快速恢复城市国际交往功能、对冲逆全球化思潮的不利影响、促进全球合作与世界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希望发展规划研究院持续开展相关工作,建立起常态化编制发布机制,努力形成品牌和特色,为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持续贡献。

  熊九玲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市牢牢把握“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持续优化提升国际交往功能,全面释放国际交往活力。下一步,北京市外事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更加奋发有为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更高水平城市国际化助力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会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主持。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公管学院教授杨永恒代表课题组发布了报告主要研究成果。德勤中国副主席施能自介绍了联合研究情况。

  发布会后举行了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牛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杨杭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晓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李珊珊、德勤中国华北区副主管合伙人李鹏等专家学者围绕“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如何更好实现互联互通”和“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如何适应和引领人工智能时代”进行了发言和研讨。

  中央和北京市有关单位、在京有关高校和国际组织代表等100余人参加活动。

  会议由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与德勤中国联合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作主旨演讲 本网记者陈雅静/摄

研讨会现场——与会学者圆桌谈论 本网记者陈雅静/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