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吴瑞君:关于建立长江经济带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提案

2024-03-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在两会现场 校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在今年两会上提交的提案中,提出了关于建立长江经济带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提案。

  吴瑞君提出,在遵循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思想下,长江经济带成功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优势,实现了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显著成效。然而,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要求,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仍面临一些显著问题和制约因素,亟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全面推进。

  吴瑞君认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问题与障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生态环境修复合理回报期望与现实落差较大,影响部分地区干部和群众积极性。在三峡库区的调查发现,地方财力较强但生态价值并非迫切需求的地区更易得到中央财政支持,形成了逆向选择问题。此外,对已建成的生态环保项目的持续投入不足,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机制,也影响了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

  二是基础性体制机制建设缺位,带来量化、抵押、交易、变现难。虽然《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和《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操作指南(试行)》为生态产品确权迈出重要一步,但权责利界定仍难,核算体系不完善,核算结果科学性和准确性受到挑战。

  三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地方迫切需求与实际应用性不匹配,价值实现方式较为单一。尽管长江经济带森林资源丰富,但碳汇标准未充分体现其生态价值,导致单一种植问题。

  四是生态产品市场供需不匹配,区域内部化履约特征显著,难以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的市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财政支出是主要资金来源,有效需求不足,核算评估技术未找到合理公允价值,难以形成市场。同时,集体林权、农村土地资源等生态产品很难形成区际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往往只被允许在区域内部交易。

  对于加快建立长江经济带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议,吴瑞君认为可从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适时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自上而下的制度保障,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念和要义有机融入到长江经济带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林业发展规划等重要实施规划中。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列入政府主要工作之一,强化部门间协同配合,形成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整体合力。

  第二,多元主体合力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为生态产品贴“价值标签”。建立核算体系、制定核算规范、推动核算结果应用。政府、专业机构、科研机构、学者等共同参与,制定出核算体系的可行方案,其中包括定义生态产品的指标、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核算方法等,以确保核算规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推动生态产品的应用,企业根据生态产品价值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性决策,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也能促进生态产品的应用。

  第三,差异化推进、精细化管理不同生态空间内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在不同国土空间分区、主要控制线内外选择差异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根据主体功能区类型,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对于重点生态区,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举措和实施效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划入生态红线的自然保护地等核心保护区,侧重于通过税收、生态补偿、发展权共享等外部性价值显化路径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在一般自然生态空间,引入市场机制,进行自然资源资产权属交易探索,以优质生态资源经营为载体,发展绿色生态消费,实现生态资产的价值盘活与增值。

  第四,调动社会资本力量,完善生态产品市场化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惠益互利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深度融合,制定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管理办法,明确市场主体角色定位,规范交易行为和社会资本的有序进入。政府应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区域综合开发,包括生态环保类项目,如流域生态修复、废弃土地生态修复等。促进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上下游生态产品流转消费关系,建立跨省异地合作开发机制,实现下游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向中上游地区流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