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社科重大为依托 打造有组织科研试点

2023-12-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12月5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有组织科研系列活动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共话“共同富裕”圆桌论坛暨联合攻关签约仪式,旨在深度融通学科优势,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进行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

  多学科多维度探讨共同富裕

  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多学科、多角度的系统研究与相关政策支持。论坛上,五位首席专家结合其主持的项目,分别从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等视角切入,探讨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阐释了三大基本经济制度、四次分配体系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他表示,三大基本经济制度妥善解决了“生产条件的分配”和“生产成果的分配”的关系,从根本上保证了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的全民性,激发与保障了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获取相应的社会财富的积极性,确保了市场经济建设为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目标服务。考虑到共同富裕战略的系统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杨灿明提出,需要进一步完善由市场初次分配、政府再分配、慈善第三次分配以及家庭和家族内部第四次分配构成的分配秩序体系,通过最大限度的凝聚分配共识来统筹推进共同富裕各项政策落地实施。

  “提低、扩中、限高”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路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教授刘洪表示,“提低”(即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前提在于精准界定与监测低收入群体的内涵与外延。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低收入群体监测应遵循动态性、多维性、次生性、发展性等原则,并持续加强共同富裕相关微观数据库的建设质量。“提低”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城镇低收入群体、中老年人群及其他弱势群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张克中认为,要厘清收入和财富的动态转换关系,构建“增长→收入→财富”的良性闭环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的重要前提。同时,再分配政策的设计,要把握与激励政策的相容和平衡,避免出现改善收入分配格局而以经济总量衰退为代价的“索维尔陷阱”。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夯实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离不开金融创造流动性、扩大社会福利的功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部部长张金林结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分享了他对推进共同富裕的金融理论创新与有效机制领域的观点。他表示,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金融工作要紧扣“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护好蛋糕”的三大关键任务,同时要特别注重金融风险防控与治理,保障居民财富安全,严格监管与调控金融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和农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吴海涛表示,促进农业的繁荣兴旺、农民的共同富裕,根本途径在于乡村振兴。通过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可以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的发生。同时,乡村振兴又与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依据同源、目标指引一致、政策内容连续,也都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组成部分。他认为,在推动农村和农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注重制度系统、经济系统、自然系统、技术系统和文化系统的协调发力。

  切实做好有组织科研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有组织科研是高校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

  切实做好有组织科研,重点在于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明确主攻方向,整合优势资源,集中研究力量,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推进体系化基础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邹进文表示,在梳理我校重大项目立项时我们发现,一些项目虽然是从不同学科角度申报,但研究的主题存在相似情况,有关“共同富裕”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就有5个。他说,“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课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单一学科角度的政策建议不利于共同富裕的整体推进,需要多学科共同发力。因此,把5个项目的首席专家召集起来,充分发挥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的学科优势,多角度、多视野开展联合攻关研究,是学校有组织科研的一种全新尝试和探索。这样,有利于为国家和区域战略提供整合多学科,更有价值且更具操作性的资政建议。

  “人文社科类研究要讲究协同作战,要有‘大生产’开放式思维,过去个体户闭门造车的‘小生产作坊’式科研模式已过时。”杨灿明表示,5个课题各有侧重和特色,通过合理统筹、协同攻关、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这些项目立项时间从2019年到2023年,时间上的跨度有利于科研的延续性,也可通过已立项目来培育新的国家级重大课题。

  下一步,该校将不断深挖有组织科研的创新实践路径,持续开展好有组织科研系列活动,尝试在校内学科间、校际间、国际间开展有组织科研,有效推动学校科研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

关键词:共同富裕;有组织科研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