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贯通中外的国际视野研究古都名城与区域文化

——“长安与世界:古都名城与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2023-10-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10月20—22日,“长安与世界:古都名城与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中国古都学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国际长安学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英国埃克赛特大学、日本东亚大学和姬路独协大学等国内外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70余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通过历史、考古、地理和文化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宏观阐释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以融汇古今的“大历史”观,以贯通中外的国际视野,提出一系列关于古都名城与区域文化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思想,共同探讨古都名城与区域文化,追溯文化连续统一之根脉、赓续文明包容和平之气质,推动西部地区历史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古代都城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课题。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不断,作为国家和民族历史物化载体的中国古代都城遗址,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分布之广为世界所仅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教授刘庆柱在题为《从古都长安阐释中华文明特色》的报告中提出,近百年间,考古界对中国古代都城遗址进行了全方位的、持续不断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一大批古代都城遗址的地望、范围、形制布局基本究明,为中国古都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长安作为城市之名始于汉代。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帝国确立与进一步发展的时代,是帝国的各种规制进一步完善并走向成熟的时代。作为西汉王朝都城的长安城,对中国古代两千年来帝国时代的都城发展史,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汉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宫城形成四面营建城门、宫门规制的最早都城。都城与宫城的“四门”,代表国家的东西南北“四方”,一门三道,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四门”相对都城之内的宫城及大朝正殿的“居中”而言,形成二者的“中和”,这种空间的“中和”理念,既体现了“中”对“四方”的公允、公正、不偏不倚,又强化了“四方”对“中”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此后,“中和”的建都理念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千余年来基本延续不变,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

  考古调查资料表明,东亚文明最古的都市国家诞生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地区,奠定了中国历代都城建设之初基。日本东亚大学教授黄晓芬梳理了中国都城建筑中轴线的出现及其发展变迁,探索其功能与象征性。她通过实地踏查与GPS调查计测结果说明,汉帝都长安建设是严格按照正方位设定的南北中轴线配置,首创正南北方位的长大式建筑中轴线,并且城郭、宫殿建筑构造亦严格遵循中轴对称配置原理建造,汉都长安的建筑形制将天上法则与地上政治秩序融为一体,展现出宏大而壮观的“法天象地”之神圣空间。

  超越国别史框架,从全球史和区域史视角对历史加以观察、分析、解释,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新动向及重要方法之一,以都城长安研究为基础,涵盖整个周秦汉唐研究的长安学也不例外。近年来,在诸多实证研究基础上,在欧亚大陆东部的大视域中,研究者们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考察、比较以及互视、互证,推出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日本姬路独协大学教授石晓军通过日本史籍中有关“唐”以及相关表述,来尝试探讨日本史书中的“唐”之形象的形成及其演变。在题为《略说日本史籍中的“唐”以及“唐人”“唐物”——以日本正史“六国史”为中心》的报告中,他主要以公元八、九世纪,即日本奈良时代(710—784)至平安时代(794—1185)前期成书的六种史籍,即通常被称为“六国史”的六部日本正史——《日本书纪》(30卷,720年成书)、《续日本纪》(40卷,797年成书)、《日本后纪》(40卷,现存10卷,840年成书)、《续日本后纪》(20卷,869年成书)、《日本文德天皇实录》(10卷,879年成书)、《日本三代实录》(50卷,901年成书)——为例,系统梳理其有关“唐”、“大唐”、“唐国”以及“唐人”、“唐客”、“唐物”等记载及其事例,就其表述的具体所指进行考察。与此同时,兼及镰仓时代至江户时代的史籍中的相关表述,藉此观察其演变轨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侯甬坚通过八卷本《西安城市史》,探讨长安在历史上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他提出五个方面的议题:学界已取得西安“五都归一”(归于长安)的共识;破除就一地条件专论一地兴衰的狭隘思维:坚持古都领域自然条件“古今一致性”的研究理念;纠正以建都朝代数为重的认识偏差;探寻认识古都在历史上地位和作用的新路径。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锦绣,兰州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研院特聘研究员武沐,英国埃克赛特大学教授John Cooper,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当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伊琳娜·波波娃,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晓薇,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车效梅、陕西师范大学外教Nikos Christofis和张光伟等专家先后以《总材山、关辅天灾与后突厥汗国的复兴》《崛起与蜕变——寻迹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兰州的振兴起始》《Indian Ocean Sewn-boat Construction: Binding together the Maritime Silk Road》《唐初皇帝家训》《墓前仪卫:汉唐间墓园石柱石兽的表徵与相关丧葬令》《丝绸之路与16-17世纪伊斯法罕贸易发展研究》《“If the Earth were a Single State,Istanbul would be its Capital ”: Istanbul from the Byz Antines to the Ottomans to the Turks》以及《AI时代古都研究数据库构建的新思路》为题作主题报告。在分组讨论环节中,与会学者们还围绕“历代长安研究”“历史、文艺、书写研究”“隋唐长安研究”“历史地理、其他城市、丝路研究”等3组议题进行了9场热烈研讨。

  据介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长安学研究院是2011年在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与支持下建立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全面推进长安学研究为宗旨,以传承并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协同建设单位主要有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和文物局、日本学习院大学、韩国忠南大学等,同时聘请国内外若干大学的专家担任国际长安学研究院的学术委员会委员。2022年,为发挥平台协同创新优势,以中国学术讲好中国故事,以国际高端学术交流推进“双一流”建设,国际长安学研究院发起举办“长安与世界”系列论坛,论坛每年举办一次。

关键词:古都名城;区域文化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