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行为公共管理与新文科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举行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6月2—4日,第一届“行为公共管理与新文科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在厦门举行,会议由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主办。此次会议就行为实验方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新文科背景下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等相关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会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公共管理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以及来自之江实验室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和厦门高科技企业美亚柏科代表与会。
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全海致辞 主办方供图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于文轩致辞 主办方供图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
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全海强调,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承担着引领学科学术发展的重要功能,可以促进研究方法创新与学科交叉融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于文轩指出,公共管理学科正在迅速发展,但实验方法在国际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应用已经开始遇到瓶颈。中国学者有必要扬我所长,深入研究实验方法,以推动学科的进步,贡献全球公共管理研究和讲好中国故事。
在研讨会上,来自高校专家教授代表深入研讨了新文科实验室建设的现有成果、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等重要议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苏竣发言 主办方供图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发言 主办方供图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炳胜发言 主办方供图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苏竣指出,中国行政实践为实验与行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苏竣带领的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人工智能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构建了一个智能社会实验的内涵框架。苏竣进一步指出,尽管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公共管理实践,但是智能技术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也非常值得关注。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而交叉学科在数据驱动、研究方法和公共管理知识构建三个层面上都面临着“中间层”问题。因此,建设实验室就是为了构建交叉学科的“中间层”能力,让实验室成为人文社科各领域和数字技术之间的桥梁,实现不同学科数据、方法和知识的交叉融合,为重大治理场景提供智能决策和数字治理支撑。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炳胜结合自身学习和研究经历指出,行为公共管理学研究是一片蓝海,必须将创新置于首要位置。行为公共管理和新文科实验室的建设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姜玲发言 主办方供图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磊发言 主办方供图
会场讨论 主办方供图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姜玲思考了城市治理新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姜玲指出,城市治理领域新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涉及数字赋能、学用融通和破解分隔困境三个重要维度。城市治理新文科实验室可以涵盖包括智慧城市与智能规划、城市决策虚拟仿真和数字基层治理等内容。在实验室建设中,需要全面考虑软硬件设施、人才队伍培养和应用场景开发。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磊通过视频向我们展示了智慧治理实验室在教学、科研、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他形象地把智慧治理实验室比喻为一口“锅”,不同学科、部门、年龄和背景的人就像是各种食材,与技术相结合,在这个锅里一起炖煮,烹饪出公共管理学术和实践的美味佳肴。郑磊强调,智慧治理实验室不仅仅是一个实验室或机房,它更是一个以人为核心,通过技术赋能,创造的一个开放交互的多功能平台,适用于各种场景。该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和研究等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策实验与实验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探讨了政策实验室的兴起、政策试点和实验主义的公共部门创新等重要理论和实践议题。马亮介绍了政策实验室的多元类型,以英国、新加坡等国为例,强调其特征和应用。他详细阐述了政策试点、示范和实验之间的差异,包括分组与抽样、干预和环境等方面。从方法论视角,他提出中国的政策试点是中央授权和有组织的政策创新,试点单位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能够积极争取、组织和开展实验。最后,他强调中国政策试点的多样性和特征,并提出重新定位政策实验室的重要性,以开展原创性实验研究,推动在中国土壤上的政策创新复制和推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庞明礼围绕公共管理学科的属性、语境以及行为公共管理研究的挑战三部分进行了汇报。他提出公共管理学科应具备的属性和问题意识,包括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科学属性与学科属性、问题取向与行为取向等方面。他强调公共管理研究需要考虑三种语境,包括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家治理体系,以及中央集权、人治和德治传统以及民风等因素。最后,他提出行为公共管理研究面临的涉及学派选择、因果推断、行为公共管理与行为公共服务的区别、问题规模、实践取向与理论取向,以及与企业管理的价值追求等重要理论问题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发言 主办方供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教授庞明礼发言 主办方供图
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李德国发言 主办方供图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臧雷振发言 主办方供图
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李德国建议重新定位人工智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并强调改善人工智能的家长制倾向的重要性。他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与行为公共政策的链接,并总结了评估人工智能的逻辑。此外,他指出行为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人工智能与行为公共政策仍存在研究盲区,未来研究还有很广阔的拓展空间。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臧雷振从理想和实践的角度介绍了实验思想,并强调实验主义的政策学习、政策迭代和政策反馈方面的作用。他指出政策学习与政策透明度和覆盖广度密切相关。,他通过珀尔的因果图和政策偏误等方面揭示了政策黑箱,并提出了探索政策偏误的框架。最后,他提出了一个不确定性的政策评估框架,区分了样本不确定性和因果不确定性,并呼吁研究者不要局限于“受控实验”,而应采用更好的实验设计方法。
行为公共管理学研究前沿
中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书维从实现公共资源节约使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问题出发,梳理了公共资源使用困境与治理方案、影响环保行为的微观机制和环保行为干预中行为工具应用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六个涉及默认选项助推和未来导向助力干预的假设。通过实验室和现场研究,验证了默认选项助推和未来导向助力对公共资源节约使用行为的影响,并提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综合运用两种干预手段,以扩大干预群体的覆盖面和达到更持久的干预效果。
中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书维教授发言 主办方供图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王欢明教授发言 主办方供图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王欢明以上海杨浦区“社区云”平台为例,提出了一套实验方案,以评估平台在不同场景下的运行效果,从而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该方案从技术、管理和治理三个维度出发,提出研究假设,并从直接结果和深层效果两个评估视角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管理方面的居民意见反馈率、工作人员压力和风险识别能力,以及服务方面的居民上云率、居民社区事务参与率和居民行政负担等。这套实验方案可以优化“社区云”平台,促进基层治理向智能化发展迈进。
会议结束,于文轩致闭幕词。他认为本次会议非常成功,超出了预期的效果。国内优秀的行为公共管理学研究者交流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相互切磋,推动了行为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本次研讨会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对新文科实验室建设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接下来的实验室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会后,与会专家学者同意成立中国“行为公共管理与新文科实验室建设学术共同体”。共同体第二届学术会议将由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