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艺的多元探索

2025-02-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数字复生”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科技研发及商用的热点和媒体热议的话题。与之相关的数字生命拟像,例如逝者聊天程序或影像,已成为人们寻求与逝者延续关联、缅怀逝者、进行自我疗愈以及在世间重新定位的科技媒介。“数字复生”基于逝者生前资料模拟亲友与逝者的文字或视频交互,看似解构了“人死不能复生”的生命进程,使社会学学者迈克·雅各布森提出的“后死亡”变得不再虚无缥缈。【阅读原文】
  早在十年前,克洛克就断言,我们已经生活在后人类未来的加速阶段。这种社会发展的后果是以技术创新为最终目的,最终会产生数字化未来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及至2024年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人工智能能否产生意识、是否可能拥有类人意识、人工智能技术将引领人们走向怎样的未来爆发热议,这也导致20世纪90年代晚期与21世纪初后人类概念和话题的进一步聚焦。科幻文艺作为一种想象与建构未来的文学艺术形式,昭示出现实技术进步与社会治理的前景,甚至以此预示现实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可能困境并寻找合理的解决路径。因此,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现实场域中观照科幻文艺的后人类图景,不仅是一种未来期待,更是一种批判性的现实反思,将推动人类更理性地面向技术社会与未来。【阅读原文】
  在科技迭代的语境下,科幻文艺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走进公众视野。当我们沉浸于光怪陆离的科幻世界时,可曾思考过这样的问题:那些或表现未来人类穿梭于浩瀚宇宙、或书写人类与人工智能博弈纠葛、或借助未知异域和未明经验传达复杂语境中的人性反思的故事,只是创作者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的再现吗?其实不然,科幻文艺的叙事环节自带一套潜在的话语范式和伦理规则,它们规范着作者想象力的尺度,决定着故事的逻辑脉络,主导着角色的命运抉择,并最终通过叙述行为传递某种价值诉求。【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