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全球治理倡议,构建全球治理自主理论知识体系

——首届中国全球治理五十人论坛暨第六届“丝绸之路”全球治理学术研讨会举行

2025-10-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9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学科评议组主办的“首届中国全球治理五十人论坛暨第六届‘丝绸之路’全球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行。论坛以“交叉学科视域下的全球治理”为主题,围绕“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公共管理学科视域下的全球治理”“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全球治理研究的未来路径”等议题,举行了两场主旨演讲、五场圆桌论坛。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单智伟出席并致辞。会议发布了构建中国全球治理自主理论知识体系的《长安宣言》。 

  “全球治理倡议”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智慧 

  主旨演讲(一)由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朱旭主持。4位专家学者发表演讲,各展所长、高见频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薛澜围绕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的进展与挑战展开介绍。人工智能具有多元应用性、自主性、超级进化能力与非对称性等核心特征,对全球发展既存在收益也存在风险。在收益层面,AI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但当前人工智能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存在AGI(通用人工智能)路径不确定性、技术进步速度超越治理变革、开源闭源等治理思路权衡难题。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来看,主要面临的挑战有:治理机制代表性与效率矛盾凸显、机制复合体现象、治理主体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存在矛盾、地缘政治紧张及“冲向底线”风险。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应以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为准则,推动多边人工智能安全国际机制的建立并发挥作用,加强双边及多边交流合作,加强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能力建设。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基地主任贾庆国分享了去中心化背景下推动全球治理的几点思考。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呈现显著的去中心化趋势。其一,西方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其二,西方国家内部治理失序,政治极化、政府停摆与社会分裂导致国家治理效能显著衰减。其三,军事力量相对弱化,北约军事开支占全球比重骤降,军工生产效率低下。其四,规范性权力衰退,西方主导的国际机制影响力下降,价值观全球认同度降低。去中心化对全球治理产生了双重效应:挑战层面表现为国际经贸秩序紊乱、安全秩序失衡、多边合作机制弱化;机遇层面则体现在全球治理价值排序重构、新兴国家主导的合作机制涌现以及新兴大国在热点问题解决中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顺应历史趋势,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重构中的建设性角色。 

  江苏大学全球发展与安全研究院理事长徐步指出,要加强全球治理,维护二战后国际秩序。全球治理困境主要源于五个结构性因素:第一,行为体实力变化;第二,行为体结构变化,联合国会员国从51个增至193个;第三,治理范畴扩展,太空、网络、数字、极地等新领域治理需求凸显;第四,制度改革滞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自2005年提出至今20年仍无实质进展;第五,全球化模式转型,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已走到尽头,再全球化的架构与主导力量尚未明确。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为引领全球治理进程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志成介绍了四大全球倡议的内在逻辑。中国先后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与全球治理倡议,针对全球发展赤字、和平赤字、安全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等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从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个维度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厦的四大支柱。四大全球倡议各有侧重、相互支撑,构成功能互补的有机整体。 

  推动全球治理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思路与方案 

  主旨演讲(二)由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立剑主持。5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发表演讲,真知灼见层出不穷。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武汉大学特聘教授丁煌指出,全球治理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核心在于以公平正义的国际体系、包容多元的理念要素和科学有效的方法。我们以“体系能动论”为纲,通过扬弃单极霸权体系,重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格局,提出“三治合一”路径,激励多元主体参与,挖掘霸权逻辑,实现“多数者导向”的共同体治理。公共管理学科提出“治平同构”,以大历史观—大治理观为思维方式,把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视为同源、互动、互构的整体,强调二者在结构、构成与历史建构上的同构性。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解析了全球南方与全球治理的互动,全球南方持续冲击与全球北方强力回应的战略博弈,推动国际治理体系迈向多极共构的新型治理生态。全球南方的兴起已从全球治理体系的边缘变量,转变成为治理更新的内生力量。而全球治理兴起导致其边界拓展,给予全球南方深度参与的时代契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指出,破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归根结底是破解“领导力赤字”。四大全球倡议都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其核心价值观都是和平与发展,都体现共商、共建、共享和共治的理念,比较系统地构成了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中国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徐秀军提出,“全球南方”的概念是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也是多样化的。它深层次地反映了世界的变革和背后的身份认同。从变革的角度看,其反映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国际格局演进动力的转换。从认同的角度看,这是对发展中国家概念的发展,对国家群体认同的塑造。从“动力—功能”视角看,“全球南方”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就是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中心主任李树茁介绍了全球移民治理的概况。他指出,全球移民治理的四大关键议题分别是权利与主权的动态平衡、社会融合与身份认同、危机应对与发展引导、数字与技术治理。全球移民治理面临国家主权与国际责任、非约束性软法与有效执行力、全球合作与国内政治之间的深刻矛盾等现实挑战,而中国分别在理念贡献、制度贡献、机制创新、实践参与等方面为全球移民治理作出贡献。 

  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华作总结发言,希望与会者以《长安宣言》为指引,在交叉学科的沃土上培育出更多创新成果。 

  会议由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处承办,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处支持。五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并发言。 

  (主办方供稿)   

【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