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基层治理现代化新“枫”景

2025-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基本单元,是现代社会追求治理效能的核心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新征程中,要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把握科学内涵和方法路径的基础上,持续有效释放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引领效能,以绘就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枫”景。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科学方法

  准确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是运用科学方法有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逻辑起点。

  追根溯源,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对形成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枫桥经验”的一种拓展创新和实践性发展。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科学内涵,就要以“群众路线和人民中心”为逻辑主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有效推进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关键和根本保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群众路线”贯穿于社会基层治理的全过程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宝贵经验,主要在于:更好地解决和处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合理合法利益及其诉求;在工作方式上,以法律法规为基础,运用协商调解方式,在法治轨道上来协调平衡社会利益及其关系,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利益纠纷和争执中的作用。

  基于新时代“枫桥经验”及其当代实践,在全国推广实施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6个基本方面:“党建引领、四治融合”“人民中心、群众路线”“法治思维、共建共享”“系统辩证、统筹协调”“科技支撑、完善机制”“社会参与、久久为功”。同时,需要全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和资源禀赋来灵活运用、做好、走实。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路径

  围绕“基层治理”强化党的全面领导。《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彰显了党的领导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实践证明,坚持和强化中国共产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必然要求。通过“自我革新”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疏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把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和领导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际效能。强化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和全面领导,在实践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党建的统领作用。

  围绕“群众路线”完善基层现代治理体系。要坚持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基层治理之中,就要牢牢抓住“基层”这个根本基础,最大限度地“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这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最突出的特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广大群众和基层组织,立足于预防、调解、法治和基层,做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和就地解决”。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有效推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形成基层治理更加“多元共治”新局面,实现基层治理工作由“做群众工作”转向“群众做工作”。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有效凝聚群众力量,实现基层社会善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围绕“四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核心纽带作用,围绕自治、法治、德治与智治来完善“四治融合”的综合性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以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及其综合效能。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践行“四治融合”理念,提升治理效能,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运用“牢抓‘草根自治’、借力‘乡贤’德治、运用‘平台’法治、赋‘科技’智治”等方法,有效构建现代性的基层综合治理体系,为提升现代治理的综合效能注入新的活力。

  围绕“法治思维”建设平安乡村。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就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通过法律法规来持续有效推进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在法治轨道上持续推进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和思维,筑牢平安乡村建设的法治根基,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在逻辑。

  围绕“科技支撑”实现治理现代化。《决定》明确指出:“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随着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全方位渗透,在新时代的基层治理过程中,实现“人力和科技”的最优结合和辩证统一,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种鲜明特色。围绕“科技支撑”强化治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善于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新技术和新手段,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的“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和智能化”能力及水平。

  新时代“枫桥经验”已从“一镇之计”上升到“一国之策”。我国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推广实践,是推动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谭贤楚,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何安琪,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助教)

【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