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释放经济内生动能的关键路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支持“两新”工作,并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作为释放绿色消费潜力、推动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以旧换新不仅有助于激发多样化、差异化消费需求,更承担着推动绿色生产与消费双向跃升的时代使命。
在家电、家居、汽车等大宗商品和数码电子产品“换新”需求持续释放的同时,作为关键支撑环节的“回收”体系却存在堵点。破解以旧换新“回收难”,要坚持以群众满意为导向,从织好“网”、算清“账”、架牢“桥”这三个关键方面入手,统筹落实各项工作,扣牢“以旧换新”的绿色链条,使其真正成为绿色转型的助推器和低碳生活的加速器。
一、织好一张网,把“旧物去路”理通畅
织密社区回收网,让回收旧物触手可及。推动回收服务嵌入社区日常,灵活布设便民回收点,真正实现“焕新服务近在咫尺”,让居民能够轻松方便地处理旧物,为回收工作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贯通物流回收链,让回收物流便捷高效。加快建设统一调度、平台派单的智慧物流体系,整合电商、快递、物业等资源,织密“点—线—面”一体化的绿色物流网,确保旧物能够快速、高效地在各个环节之间流转,从而提高整个回收链条的运行效率。
搭建数字回收端,让回收过程清晰透明。通过打造“线上预约—线下回收—统一处置”的全流程数字化平台,明确回收路径、责任归属以及评价机制,使消费者在交出旧物时能够清楚了解每一个环节的运作情况,交得安心、放心。这不仅能够增强民众对回收工作的信任度,还能提高他们参与“以旧换新”活动的积极性,为回收体系的顺畅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二、算清一本账,将“绿色激励”做明白
算好“补贴账”,让实惠尽享。“以旧换新”既是绿色账本,也是民生账本。2025年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范围扩大到12类产品,对符合条件的家电提供最终销售价格15%至20%的补贴,单件最高补贴2000元。建议在推广“直补到人、快兑到账”模式的同时,探索将部分补贴延伸至回收端,构建“购新补+回收补”的双重激励,让换新优惠“看得见、用得上、享实惠”更可持续。
算准“节能账”,促换新增效。据测算,2024年更换的高效能家电的年节电量超过了1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000余万吨。可积极通过发布绿色消费“节能账单”的方式,直观地向消费者呈现产品的节能收益、超期使用成本等,并着重揭示规范回收旧品在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原材料开采与加工能耗方面带来的显著节能增益,系统性地帮助消费者算清“经济账”与“环保账”。这有助于消费者更全面、准确地认知绿色产品从购买、使用到最终回收全过程所蕴含的全链条节能效益,将“绿色换新”从一种“经济选择”转化为“环保行动”,自觉投身绿色消费的浪潮中。
算明“产业账”,推全链协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范围内的“以旧换新”活动带动家电等商品零售额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创历史新高,显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建议积极探索“以奖代补”的形式,及时补贴回收行为规范化的企业,进一步探索绿色贷款、资源回收增值抵扣等激励机制,推动全链协同共赢。
三、架牢一座桥,让“政策效能”接地气
架好“知情桥”,让回收更安心。政策宣传重心应从“换新好处”转向“回收流程”。建议利用社区、平台、商家等多渠道,清晰告知回收估价标准、正规拆解流程与环保去向,并重点公示数据清除的技术规范与责任主体。让群众对回收的每一步都“心中有数”,让回收更安心,才能真正建立信任,让资源循环利用成为消费者的“自觉行动”。
架好“服务桥”,让回收更省心。建议依托数智化平台大力推广“送新收旧一体化”服务模式。通过打造一站式换新平台,将旧物在线智能评估、差价抵扣、预约上门等环节前置到购买流程中,实现“下单即同步预约回收”。在服务落地时,借助平台的协同能力,做到一次上门、一并处理,让新旧交替“无缝衔接”。同时,平台应整合补贴申领功能,实现回收款与补贴款“一键抵扣、即时优惠”,改变群众为回收和补贴“来回跑”的局面,让回收更省心,打通以旧换新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架好“机制桥”,让回收更长效。“一次换新”并不能等同于“常态循环”,为便于长期稳定开展回收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一方面,积极推动绿色回收体系的立法工作,明确各方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为回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压实生产企业的回收责任,促使企业主动参与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来。同时,进一步健全绿色回收标准体系,确保回收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规范有序。让回收工作更长效,促进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本文系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数智赋能绿色低碳行为的协同作用机制与多重溢出路径研究”(24FGLB003)阶段性成果】
(芈凌云,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圣凯、许婷,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