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衔接“双碳”目标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关键纽带,金融机构投融资碳核算体系构建需立足我国金融体系特征与转型发展阶段。当前,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发布的“气候相关披露准则”对金融机构投融资碳排放披露提出全球规范,而我国“双碳”战略推进与转型金融发展亦对碳核算的科学性、适用性提出迫切要求。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投融资碳核算体系,需在认清数据挑战、明确核算目标、锚定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分步骤推进实施,为金融体系碳治理提供精准量化工具。
认清碳核算面临的数据难题。从数据可得性看,我国强制披露碳数据的企业仅约6万家,A股上市公司主动披露率仅5%,且90%集中于工业领域。从质量层面看,核算标准不统一。金融部门需同时解决“数据有无”与“质量判别”双重难题,通过建立数据质量识别机制倒逼企业提升披露水平。
明确碳核算肩负的双重目标。金融机构碳核算需以“服务监管决策”与“赋能机构运营”为双核心目的。对监管部门而言,碳核算指标是制定转型金融政策的量化基础。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碳排放数据统计体系,未来单位信贷碳强度等指标将成为评估金融机构支持高碳转型成效的关键依据,亦为差异化监管(如高碳资产风险敞口披露)提供量化支撑。对金融机构自身而言,碳核算指标是优化信贷结构的核心抓手。在我国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业需通过碳核算识别高碳资产风险敞口,如《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探索“基于碳表现的投融资评价、分类和动态管理”,精准衡量信贷资产碳强度,为融资决策、资产组合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双碳”目标下的资产结构优化。
锚定碳核算遵守的三大原则。金融机构投融资碳核算要遵守行业覆盖广、抓大放小与数据一致性三大原则。“行业覆盖广”原则是金融机构碳核算区别于实体企业的根本要求。实体经济企业通常聚焦单一行业,而银行信贷客户可能涵盖国民经济所有行业,转型金融时代更需掌握碳相关量化指标。唯有行业覆盖范围尽量广,才能全面反映金融体系支持低碳转型的整体效能,为监管部门制定差异化政策提供数据基础,也为银行机构调整行业信贷配比提供全景视图;“抓大放小”原则需聚焦能源活动相关碳排放以提升核算可行性。对水泥等过程碳排放高的行业可特殊处理,其余行业暂不纳入非能源活动排放,既能降低核算复杂度,又能与现行政策框架衔接。这种阶段性策略可避免陷入“数据完美主义”陷阱,待数据基础完善后再逐步扩展,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数据一致性”原则是保障核算结果可比的关键前提。金融机构需统一核算标准,避免因标准冲突导致数据失真。在碳核算初期即明确边界定义、排放因子选取等技术规范,确保用“同一把尺子”丈量企业碳排放,为跨机构、跨行业比较奠定基础。
分步骤建设投融资碳核算体系。投融资碳数据库建设需走“行业因子+企业数据”迭代路径。可借助国家统计部门权威数据与先进地区实践,提炼分行业碳排放因子(如单位贷款额度对应的行业平均排放),建立初步核算模型。这种方法利用“同一行业碳排放具有规律性”的特征,通过行业均值弥补个体数据缺失,如对未披露碳数据的企业,可按其所属行业的排放因子估算碳影响。未来,待企业碳数据逐步纳入征信系统,再以实际数据替代因子估算,形成“因子估算—数据验证—模型优化”的动态迭代机制,最终实现从“行业概览”到“企业精准”的核算升级。
构建符合国情的金融机构投融资碳核算体系,需在政策驱动与市场实践中寻求平衡。既要立足数据可得性现状采取阶段性策略,又要着眼转型金融长远发展预留指标升级空间。通过明确“服务监管—赋能机构”的目标导向,坚守“覆盖广—抓重点—保一致”的原则底线,分步骤推进投融资核算体系建设,方能为我国金融体系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支持经济低碳转型提供科学量化支撑,推动“双碳”目标在金融领域的精准落地。
(饶淑玲,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秘书长,远东绿色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员;陈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