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招聘
学科体系
+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 招聘
志鉴中国
社科关注
社科要论
社科好书
社科青年说
网络强国论坛
社科融媒体
网刊
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新媒体矩阵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中国学派
中国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号
今日头条号
首页
>
管理学
>
理论视野
助力我国在全球标准竞争中占据主动
2025-03-28
作者:
于欣丽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体放大
字体放小
微信公众号
—
分享
—
链接已复制
深化理论研究 助力我国在全球标准竞争中占据主动
自《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 号)实施以来,我国团体标准从无到有,在短短十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25年2月,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注册的8000多家社会团体,累计发布团体标准10万余项。团体标准在规模上已成为我国标准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结构更加优化”。在团体标准发展的新阶段,持续推进理论创新与机制创新,对于实现我国标准组织高质量发展、提升其竞争力至关重要。
中国计量大学周立军教授团队所著的《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形成机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从理论层面系统揭示了团体标准的形成逻辑以及标准组织的发展模式,得出了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集体行动:优质标准形成逻辑的启示
团体标准化活动属于典型的集体行动,其核心在于如何通过良好的团体协作达成共同利益,这是团体标准生命力的源泉。研究表明,成功开展团体标准集体行动,需破解三大关键问题:其一,规模的“双刃剑”效应。团体组织在不断扩大成员规模,积极吸纳各领域头部企业和机构的同时,要同步推进制度化、流程化和数字化建设,强化规则执行,确保效能持续提升,防止出现“大而不强”的情况。其二,成员的异质协同。标准组织应兼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终端用户等各类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参与的深度和活跃度,推动技术、市场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降低协商成本,激发协同效应。其三,动力的持续激发。标准组织需与相关方共建良好生态,实现目标协同和价值共享。具体措施包括明确价值观、宗旨、发展愿景及战略,以此构建共同体意识、增进信任;优化议事规则和标准制定流程,保障参与者利益;推动成员间技术创新合作,促进知识资源共享与流动,创新成员服务内容与方式,全方位增强各方内生动力。
模式迭代:五类标准组织发展路径的启示
差异化发展是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的共同经验。我国团体标准组织在十年发展过程中,演化出不同类型。准确分类并识别其发展路径的迭代逻辑,是深化对团体标准组织认知的关键。作者将我国标准组织归纳为政府支持型、技术领先型、市场驱动型、协同发展型和无序发展型五类模式,并针对各类型的发展升级提出路径建议。以中国标准化协会为例,作为综合性团体标准组织,凭借多年积累的市场化能力、规范化管理与平台优势,在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开展标准研制、多渠道推广标准引用以及多元化服务会员等方面表现出色。未来,应以协同发展为目标,着重提升两方面能力:一方面,聚焦专业能力提升,选择若干细分领域,形成基于技术能力的专业优势;另一方面,对标国际先进组织,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打造全球影响力。
能力建设:标准组织治理能力四维评价体系的启示
组织治理能力是团体标准优质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标准组织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支撑。该书提出的“标准形成管理、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国际化”四维评价体系,为团体组织提供了自我诊断工具。以中国标准化协会为例,历经40余年发展,在标准形成机制、专家资源积累、标准化专业能力等方面积累深厚。未来,需重点提升成员活跃度、标准应用转化效率、用户多元化服务能力以及国际标准化活动组织能力。此外,团体标准组织可依据该评价体系的理论指导,结合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和自身发展定位,制定更细化的评价细则,定期开展自我评价,实现自我驱动的持续改进。
过去十年,我国团体标准实现了从0到10万的规模突破。2024年,《团体标准组织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标志着团体标准规范优质发展进程加快。未来十年,团体标准将进入“优胜劣汰、淬炼品牌”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深化理论研究、完善制度设计、强化国际竞争力,将助力我国在全球标准竞争中占据主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系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长)
【编辑:张征】
社科推荐
跨学科聚焦人工智能多领域应用
数智时代重构外国文学研究范式
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
“全球南方”深度参与国际秩序变革
加快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自主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