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在新发展阶段对既有发展战略的提升和深化。经济循环体系中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良性循环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也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根基。统计学作为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得出重要结论的一门学科,是测度超大城市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超大城市对外开放内涵的基本界定
根据国务院于2014年下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2023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符合中国“超大城市”标准的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东莞、武汉、杭州。就目前超大城市所在地区不难发现,十分之七的城市位于东部地区,分别是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广州、东莞、杭州。除北京外,其余超大城市均为沿海城市,占东部地区超大城市的七分之六。十分之二的城市(重庆和成都)位于西部地区,而十分之一的城市(武汉)所在地区位于中部。
立足于超大城市的发展现状和经济特点,将对外开放体系细化为要素流动和对外经济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流动。指超大城市与国际的资金流动、人际流动及技术流动,通过实际利用外资、对外直接投资、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及技术进出口合同金额衡量国际要素流动情况。二是对外经济。指超大城市的国际贸易情况,通过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跨国公司在本地的总部数量及双枢纽机场国际航线货邮吞吐量衡量超大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
超大城市对外开放指数的统计测算
根据超大城市对外开放内涵,可以建立超大城市对外开放指标体系,即将超大城市对外开放指数定为一级指标、将要素流动和对外经济定为二级指标。具体的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定为三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超大城市对外开放指标体系
以北京市为例,从统计年鉴等官方渠道获取数据,参考综合指数编制方法,根据指标数据计算不同指标权重取值。在获得数据和权重后,计算北京市对外开放指数以及要素流动和对外经济两个分项指数。计算发现,整体上对外开放体系指数波动幅度较大,在2015—2019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由2015年的82.72增长至2019年的89.93,提高了7.21点,年均提高1.44点,2020年受疫情影响,与国际间的资金、人际及技术等要素流动均大幅下降,对外开放体系指数下降至80.10,下降了9.83点,但在后疫情时代,对外开放体系指数将逐步回归到正常水平。
从要素流动和对外经济两个分项指数来看分别发现不同规律。首先,在要素流动方面,实际利用外资在2017年前持续上升,2017年后逐年下降;对外直接投资波动较大;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占比总体呈提高态势,但2020年受疫情影响双枢纽机场国际航线货邮吞吐量占比大幅下降;技术进出口合同金额波动幅度较大且2020年明显下降。其次,在对外经济方面,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及双枢纽机场国际航线货邮吞吐量占比总体呈提高态势,但2020年受疫情影响双枢纽机场国际航线货邮吞吐量占比大幅下降。
超大城市高水平对外开放统计测度展望
超大城市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统计测度离不开扎实的统计方法和有力的统计工具。具体来说,统计学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个部分。描述统计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汇总、图表描述、概括与分析等内容。推断统计是指通过有限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和规律。总体特征和规律需要用表达统计关系的模型加以刻画,能够对这种关系明确量化的就是模型中的参数。因此,推断统计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通过有限数据估计未知参数,二是证明参数估计结果及统计结论的正确性。
而且,超大城市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测算结果可以通过恰当的可视化技术,把指数测算结果置于视觉空间中,以更加直观地展示超大城市对外开放指数以及分项指数随年份的变化规律。这里的可视化技术不仅包括作表绘图,还包括根据分析需求提供直观化、关联化、艺术性、可交互的可视化结果。在统计工具的支持下,可视化技术能够实现超大城市对外开放潜在影响因素的静态展示和动态描绘。
【本文系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路径研究——基于互联网统计学视角”项目(CATISPR-202402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