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原创性贡献的四重意蕴

2024-07-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同新时代城市治理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城市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人民城市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原创性贡献,对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开创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民城市创造性提出人民与城市的辩证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结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最早深刻剖析人民与城市之间的本质规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与农村相比,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要素的需求促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在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体制下,城市发展背离人的全面发展的初衷和目的,服从于资本增殖的逻辑。只有在社会主义解放劳动受资本剥削的制度根源后,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双向奔赴”、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人民城市理念,根本解决的是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这是城市治理及其他一切城市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一方面,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城市建设的主体,高楼大厦、百业兴旺、环境整洁、物流畅通,都是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人民既是城市现代化的创造者、也同样是城市现代化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大城市病”终要消除,要在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空间矛盾中更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仅以满足人民最朴素、最基本的生活居住需求为例,就必须长期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落实“保交房”,加快塑造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二、人民城市创造性提出全周期治理的管理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城市发展是社会存在,城市治理理念及其贯彻属于社会意识,城市治理理念归根结底要顺应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发展演化如生物有机体一样存在“生老病死”,城市治理理念要顺应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像临床呵护一样促进城市健康成长。第一,集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本质属性,低效的城市蔓延是不可取的。西方城市发展理论中的“精明增长”和“紧凑城市”值得我国学习借鉴,脱离经济发展实际而大搞“造城运动”只会留下闲置资产和“空城”“鬼城”。第二,一座城市需要各层次人才分工搭配,城市的功能是多元的,不仅有经济功能,还有政治、文化和教育功能,这就需要从城市功能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好现代化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城市的发展上限取决于资源环境的承载极限,如果城市发展超出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对自然界进行掠夺性开发,最终是不可持久的、必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当前世界各大城市极端气候频发就是一个警告。

  三、人民城市创造性提出数字化赋能的技术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当今世界,科技变局构成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重要变量,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人民城市理念致力于解决人口规模巨大的单体城市治理智慧化、系统化、集成化的问题,这代表着我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智慧政务方面,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公共数据库和一体化大数据管理平台,因地制宜部署建设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超算中心、“大模型”研发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智慧政务的制度配套和流程细则。在网络生态方面,坚持党管舆情、党管意识形态,坚决抵制腐朽价值观、极端思潮和资产阶级自由化在网上传播蔓延,加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培育塑造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健康网络文化,使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充盈整个网络空间。在智慧生活方面,打造智慧便民生活圈、新型数字消费业态和沉浸式智能化的生活服务未来产业,加强国家级公益性线上教育平台建设,规范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院,发展统一便捷高效的基层社区治理大数据中心。在数字生态文明方面,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广泛运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助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加快原创性颠覆性的零碳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四、人民城市创造性提出一体化意识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一体化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大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2024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人民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更加需要以一体化意识进一步谋划城市体制改革,为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增添根本动力。首先,推进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生产领域遵循“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的产业逻辑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流通领域率先建成中心城市引领的城市群区域统一市场、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其次,推进党建引领的城市政务服务改革。城市党委和政府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正确政绩观,贯彻新时代群众路线,遵守群众纪律,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大力发展智慧政务,以政务流程“做减法”便民惠民。再次,推进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城市文化体制改革。赓续城市文脉,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让传统街区、村落、城镇在守正创新中焕发生机。传承革命文化,宣传正确党史观,打造更多类似上海石库门、北京红楼那样的红色IP。以中央商务区、商业步行街、文创园区、大型购物中心等区位为主体打造高品质生活体验区、服务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复次,推进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城市民生事业改革。扩大生育服务供给、持续降低生育成本、完善生育保险,持续巩固教育“双减”成果,扭转教育过度“内卷”和功利化倾向,稳步提高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保水平,在规范中丰富商业保险品种,织密造福人民的全生命周期社会保障网。最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治理改革。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的全民科普,培育新时代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持续推进全民植树、光盘行动、爱国卫生运动、公共交通出行、垃圾分类、大食物观等教育普及,厚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根基。

  (刘启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栾永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