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新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4-07-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也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底气。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出现一定程度的去全球化趋势,产业链断链、贸易脱钩、遏制供应链成为大国之间的博弈手段,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在当今国际竞争形势下,拥有强大制造业对国家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是制造业强大的基本体现,也是获得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增强产业自主可控能力的关键。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就是推进制造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制造业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庞大的制造业体量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打下了扎实的根基。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以来,从2010年至2023年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制造业第一大国。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是由产业自身客观发展规律决定,也是全球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经之路。

  自2019年起,我国已连续5年出台政策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最早于2019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产业链现代化发展要求,会议明确指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作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点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在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出口结构、绿色环保等方面均出现显著提升;涌现出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网联车等领域;建成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与地方共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截至2024年3月,我国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已经达到了29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我国制造业现代化发展的主阵地与引领区。但同时,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仍存在明显不足,例如制造业量大而附加值不高、产业链大而不强、具有竞争力的“链主”企业数量不足、传统制造业占比仍然较高(超过80%)、研发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从“链主”企业培育、加大技术研发、完善链条加强协作、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打造优质产业配套等方面发力,快速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大对“链主”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并发挥“链主”能级赋能产业发展。加大对“链主”企业的资源倾斜,对“链主”企业建立体系化的服务机制,满足“链主”企业在赋能产业过程中的各类需求。建立预备“链主”企业的筛选机制,筛选并培育一批具备成为“链主”潜力的企业。鼓励“链主”企业组建并运营联盟协会,通过组织技术论坛、供需对接会、产学研合作等,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促进产业融通发展。面向中小企业开放“链主”企业的小试中试平台、技术研发平台、技术专家等创新资源,“链主”企业通过投资孵化、联合研发、创新耦合、“揭榜挂帅”等方式助力中小企业承接“链主”企业研发项目,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创新资源突破产业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等。

  加大创新技术研发,以创新技术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联合高校院所、科研平台、研发人才、社会资本等各类优势力量,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网联车等优势产业及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领域集中攻克产业关键技术,以关键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加大数字技术研发,扎实算力、数据等技术底座,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以数字技术赋能企业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建设一批数字促进中心、数字赋能平台等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业服务平台,拓展企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提高企业生产、运输、管理等效率。在新兴产业及重点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跟踪国际标准动态,加入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协会组织,组织拥有多项国际技术标准的龙头企业分享国际标准制定经验,享有发展主动权和行业话语权。

  完善产业链条,加强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作。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绘制产业链全景图谱,根据图谱招引、培育产业链关键环节或高价值环节企业,补齐完善产业链环节。打造产业创新融通交流平台,推动产业链内企业在平台上发布供需信息,通过平台开展供需交流、资源共享、政策信息发布、行业动态分享等服务,促进上下游企业协作。积极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融入更高水平开放市场,与其他区域企业开展跨界合作与联合创新,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寻求产业链发展与突破,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作延伸。

  推进产业绿色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对接国际绿色技术体系,因地制宜构建产业绿色技术体系,推进优质企业优先应用绿色技术,促进企业绿色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构建绿色监管体系,对企业污染排放及绿色技术应用开展监管,对污染排放不合格或绿色技术应用不达标的企业进行监督整改。制定绿色转型发展支持政策,对应用绿色技术转型并取得一定发展成效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税收优惠。打造产业链绿色供应体系,将符合绿色发展标准的企业纳入供应体系,对供应体系内的企业优先给予政策支持,并对体系内的企业优先开放资源,引导更多企业融入绿色供应体系。

  打造优质产业配套,为产业发展提供舒适环境。积极引培知识产权、商务、科技成果转化、金融等服务,为企业发展、产业壮大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扩大特定产品首台套、政府采购等范围,帮助前沿技术产品渡过市场推广艰难期。加强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为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建立常态化交流活动,帮助企业链接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资源。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第一时间帮助企业解决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难题。

  (武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王小春,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