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丽城市的建设路径

2024-02-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美丽城市是“美丽系列”(参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构成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态篇”。城市既是产业和人口集中的发展高地,更是能耗和碳排放“大户”,美丽城市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产业体系全领域转型 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产业绿色化正同产业数字化、产业智能化深度融合,城市产业体系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也是迫切要求。二三产业是城市经济最主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绿色化关键在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代表绿色发展方向的新产业正显示出蓬勃的生机活力,2023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化石能源,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接近一千万辆、同比增长超三成。要进一步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扩大绿色低碳产业在城市产业体系中的规模和占比,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超低能耗、低碳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规模化发展。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推进“公转铁”、“公转水”,统筹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加快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补齐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

  坚持功能区位全方位提升 建设环境优美的美丽城市

  集聚是城市经济的本质属性,城市的地理空间从来都不是均质的,不同产业形态会向特定的城市功能区位集中,各类功能区位在城市地理版图的分布亦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承载现代服务业的城市中央商务区(CBD)位居城市中心区位,而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主要选址在城郊的产业园区,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枢纽节点的物流园区则普遍分布于大城市边缘或毗邻大城市的卫星城。

  绘就一幅城市山明水净的“大写意”需要因地制宜、各美其美。生态空间是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无论是城区、还是郊区,规模性公共绿地都应予以保留、并悉心呵护,在这方面,福州鼓岭、杭州西湖、大理洱海做出了示范。对于人口和经济密度最大的城市CBD区位,要突出降碳脱碳汇碳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新建设的商务区和标志性城市更新项目探索“零碳”做法。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推动各级各类产业园区低碳化清洁化循环化转型,将碳双控融入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逐步将所有工业活动纳入碳市场总盘。

  坚持人居环境全地域建设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突破65%,城市人居环境改造更显重要。城市的活力来自流动,“大城市病”的根源既有人口密度过大的因素,也有城市循环不畅的因素。要践行职住平衡理念,围绕人的高品质生活这个主题,使住宅、商业、办公、文化等不同功能区相互交织、有机组合,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城市街区和道路要为市民骑车散步、逛街购物、餐饮会友、休闲娱乐提供便利。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坚守“保交楼”和“房住不炒”底线,满足市民多样化、多层次住房需求,完善生活配套,打造更多“15分钟便民生活圈”和“未来社区”。要厚植城市文化底蕴,对历史文化街区要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既保护原有的街巷街区、街道格局,又保护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风民俗。

  坚持绿色生活全社会行动 建设安全健康的美丽城市

  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应倡导绿色出行,鼓励单车出行和乘坐公共交通,推动铁路场站、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等绿色化改造,推动超低和近零排放车辆规模化应用。要倡导节水节电,促进光伏组件、动力电池、快递包装等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按照资源最大化原则优化水电气阶梯式定价。要倡导光盘行动,树立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加大对严重餐饮浪费行为的曝光和处罚力度,鼓励餐饮企业遵循膳食平衡原则优化餐品配比、用量。要倡导垃圾分类,加大对垃圾分类的知识普及和案例宣传,完善垃圾精准投放和分类的产品供给及市政设施。

  坚持数字赋能全周期治理 建设智慧高效的美丽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首次提出“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由此成为指导城市治理的根本遵循。城市治理的全周期既指城市自身发展壮大、更新维护的“成长周期”,也指市民群体覆盖从小到老的全年龄周期。数字赋能是支持城市全周期治理的强大助力,数字政务是政府系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技术支撑,数字健康是远程医疗得以实现的平台载体,数字消费则是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数字人民币和各种新业态新模式的轴心支柱。

  要把数字中国建设同智慧城市打造紧密结合,以数字化驱动城市治理方式变革,使数字发展成果更精准更普惠更便捷覆盖全体人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速数字孪生技术的推广应用,布局建设新型算力基础设施,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提升数字政务服务水平,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和规范政务移动应用程序管理,推广“一网通办”“自助快办”。建设中华文化数据库,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推动线上教育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公民信息和网络安全,加强网络生态综合治理,繁荣向上向善的数字文化。

  (刘启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栾永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关键词:美丽城市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