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形势 解剖问题 以利于把我们的事情办得更好些

2024-01-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过去的2023年,就国际经济形势来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复杂艰辛的一年。就经济发展而言,出现了“一高一低”的现象,即高通胀、低增长。虽然受加息政策的影响,美欧的通胀率较上年稍有下行,但仍高于各国央行的可控目标,金融风险仍然存在。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仅为2.9%,远低于2000年到2019年近二十年来的3.8%的增速,致使劳动人们的收入普遍降低,失业率大增,各种社会矛盾频发,风险增大,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展望2024年,世界宏观形势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甚至会有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各种矛盾会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各种困难和问题都会出现,也将是复杂多变的一年。

  可以明显看到的是:

  多国政治博弈十分激烈。2024年,约有50来个国家举行大选,是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的国家进行政治选举的年份,可被称为全球“超级大选年”。这些国家总人口占全球人口46%,GDP总量占世界生产总值54%。这就意味着全球一半的人口将在今年参加选举投票,而很多国家的选举结果充满着不确定性,鹿死谁手很难说,这无疑会使全球政治体系更加动荡不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政治选举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其大政方针和发展道路,进而会影响全球政治生态的重大变化。

  局部战争冲突仍将持续。2023年全球共发生了183起武装冲突,是近30年来最多的一年。这些冲突还看不到停息的迹象,预计还会继续下去,一些地方可能还会升级,爆发更大的冲突。2024年许多国家的军费支出大幅增加。俄罗斯军费预算增幅高达68%,乌克兰则把一半的财政支出用于战争。以色列的国防预算则高达1550亿美元,较俄罗斯高出38%。印度、日本等国军费预算也都呈现双位数增长。美国2024年国防预算达到8860亿美元,比中国、俄罗斯、印度、英国等9国的国防预算总和还高。德国、法国等国军费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打仗是要花钱的,不打仗要那么多军费干什么?2024年,将会是各种冲突持续不断之年、战争硝烟不断燃起之年。

  全球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下,不少国家内外债务高企、安全局势紧张、政治格局动荡以及粮食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危机、恐怖主义等多重动荡因素叠加,会对世界经济的增长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全球经济增速已从2022年的3.5%降至2023年的3.0%,2024年将进一步下降至2.9%。特别是美、欧、日等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较大的发达经济体增速不断下滑,严重拖累了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

  全球治理体系艰难调整。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权利结构在发生变化,国际秩序进入深度调整期。特别是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新兴领域的全球制度规则主导权的竞争将愈加激烈。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差异较大,很难在相关问题上达成合作共识与合作成果,导致许多领域制度与规则的缺位。再加上全球经济的低迷与财政状况的恶化,许多国家提供发展援助资金的能力和意愿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降低了国际公共品的供给力度和供给意愿,全球公共品供给处于严重的赤字状态,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还任重道远。

  全球经济贸易围栏设卡。美国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出要打造美国供应链韧性战略,即延期其“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全球供应链的多元化、去中国化。由于美国的一强独霸,在其供应链收缩战略的影响之下,全球供应链出现重大变化,“分散化”、“区域化”特征明显。美国借助全球供应链的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进一步推动全球供应链“泛安全化”,以图构建供应链盟友圈。这是明显的保护主义、霸道行径,但又奈何它不得。全球经济贸易很难做到公正公平,合理竞争。

  应对气候变化任务艰巨。世界气象组织2023年11月发布的报告宣布: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4摄氏度。有专家预测,2023年早些时候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在2024年让高温天气加剧。在接下来的4年里,地球温度会上升1.5摄氏度。一些气候专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极端天气事件在未来必然会更为频发。如果各国不采取必要的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各自在巴黎协定中的责任和义务,气候灾难将离人类越来越近。

  总的看,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以低碳节能环保为标志的绿色发展推动生产消费加速转型,主要国家都在抢抓竞争制高点、谋取发展新优势。广大发展中国家谋发展、求合作意愿强烈,对我国的倚重上升,而美国在应对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等方面显得左支右绌、力不从心,这扩大了我们的战略统筹空间。应对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变化、人工智能风险等全球性挑战需要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我们要善于发现机遇、创造机遇、把握和用好机遇。

  还需要看到的是,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我相信世界各国都会高度重视,也都会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竭力推动经济向好的方面发展。我们也期望国际经济运行更加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这对全人类有好处。但有许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甚至事与愿违,难遂心愿。因为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事,它涉及许多问题,诸如政治问题、制度问题、军事问题,以及历史文化问题等。经济发展既有经济自身的运行规律,而且同时也受制于社会运行的一些规律,是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也包括一些自然规律在共同起作用。这就要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研判,还要全面发力,各方协调。但这些都非一国乃至数国能够解决的问题。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人为障碍和突发事件,这也是很难预料和阻止的。世界经济问题很复杂。但不管怎么说,经济是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尽管有曲折,但趋势总是向前的。这也是一般规律。不论在前行的道路上有多少风险和挑战,有作为的政治家、经济家和企业家,包括广大的农民、工人,都会去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去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在前行的道路上,各种困难风险有,破坏捣乱者也有,但挡不住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我们对此要有信心,要看到希望和光明。

  2023年中国经济运行也可以用“一高一低”来形容,“一高一低”分别是增速较高与物价较低,这与世界经济的运行特征正好相反,充分展现了中国对世界经济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世界风云激荡,我自青山咬定;任它波涛汹涌,我自破浪前行。这不能不说,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宽广。

  一定要看到,2023年我们的经济发展可圈可点的很多: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全年经济增长5.2%,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就业物价总体平衡,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仅0.3%。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关键元器件、软件、设备、材料等国产替代加快。三是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加快实施,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传统短板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科技新赛道处在世界第一梯队。四是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央层面全面落地,地方层面有序展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向世界展现繁荣开放包容的大国气象。五是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能源资源供应稳定。有效应对海河等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出台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稳定房地产市场等一批政策措施,扎实推进保交楼工作,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六是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不断加强。

  当然,也有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具体表现在: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意愿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地方债务、房地产、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交织,债务高风险地区统筹化风险与促发展、保民生的压力大,房地产销售和投资收缩带来系统性影响;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我们还要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所面临的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问题什么时候都有,困难也任何时候都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因为社会就是在矛盾和问题中前行的。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有风和日丽,但也有雾霜雪雨,甚至是暴风骤雨、严霜寒冰,但这也都是正常的,自然界就是如此,社会运行也是如此,关键是我们如何去认识和对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震惊的宏伟成就,但这些成就,也都是在战胜各种困难和矛盾所获得的。我们经历了两次世界性重大金融危机,经历了重大自然灾害:大地震、大疫情、大水灾,经历了在改革转型过程中的多次阵痛,也经历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多国所谓的“颜色革命”带来的冲击,西方分化带来的挑战,等等,但我们都挺过来了,不但挺过来了,而且还战胜了,在风雨中照样阔步前行。因为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有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和优秀的文化根基,更有不畏艰险的勤劳人民。

  另外,我想谈一谈如何看待形势问题。分析判断形势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在于:一是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二是统一思想,提振士气;三是科学决策,开拓进取;四是明确方向,凝聚力量。核心是要办事情办得更好,能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分析判断形势既有立场观念问题,也有方式方法问题,概括起来说,有几点是需要掌握的:

  一是要客观辩证地看。就是要客观全面。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既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不足;既要看到有利的条件,也要看到不利的条件。既不能夸大成绩,也不能放大问题;既不能只讲有利,而不能不知不利。一定要认真分析,冷静思考,这是最基本的。

  二是要有比较地去看。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弄清是非对错、长短优劣。比较就是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既要同好的相比,也要同不好的相比;既要自己和自己比,也要自己同他人比。通过比较,更客观地看待成就和差距,更好地去总结经验,更深刻地去查找问题。

  三是要有条件地去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我们不作条件论者,但决不能忽视条件的作用和影响。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条件的推动、促进、制约和影响都是很大的,也都是客观存在的。诸如:资源条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耕作条件、金融条件、人才条件、科技条件,等等。条件是客观实在的,只有认清条件,才能扬其长,避其短,趋利避害,把事情办得更好。

  四是要能历史地去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发展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不同,目标任务不同,措施要求也不同。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看待形势,必须要同时代联系起来,认清责任和使命。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必须坚持一切从现实出发。

  五是要具体实际地看。就是要处理好宏观与微观、局部与全局、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不能简单地以大看小,也不能简单地以小看大。要梳理具体工程、项目,分析具体事件、事物。既不能大而化之,也不能以偏概全;还不能只讲概念、不讲具体。具体了、实际了,才能找出问题所在。

  六是要积极能动地看。不论进行宏观分析,还是进行微观解剖,目的都是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以利于把我们的事情办得更好。不论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积极努力地去干好事情是最根本的。研判形势,提出意见,一定要有利于总结经验,推广经验;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认清挑战,应对挑战。

  但不管怎么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无比清醒地知道,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决不会是红毡铺地、一马平川。沟沟坎坎肯定是有的,风风雨雨也是常态。不管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会团结一心,奋力前行。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中国前行的步伐!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让我们的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奋进在充满兴荣和梦想的新征程,推进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我们壮志满怀、信心十足,干劲倍增,步伐坚实。我们要进一步充分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到“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实干肯干,创新创造。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亿万人民团结一心,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和新的更大成就。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