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分析

2024-01-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津市“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用‘绿色系数’评价发展成果,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的工业体系、建筑体系和交通网络,建立健全生态型经济体系”的发展要求。此外还提出“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深入实施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等要求。天津不断推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亟需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好基础支撑作用。

  一、绿色基础设施的缘起及内涵

  在19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了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田园城市的出现是绿色基础设施萌芽的标志;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在生态环保运动理念的影响下,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和实践进入到起步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后,生态、规划、地理等领域学者对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以及研究重视度逐步提高[1],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理念在全球各个国家广泛传播,并在城市建设理念中得以实践和发展。其中,最为显著的标志是2016年联合国出台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确定为17项主要发展目标之一。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是在人居环境、生态保护和绿色技术三大领域起源发展,逐步形成的概念[2]。绿色基础设施是指由相互联系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由自然基质和人工基质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网络系统。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种由相互连结的自然、半自然区域和其他环境要素所构成的绿色网络,它既包含城市森林、公园、花园、行道树等大众较为熟悉的绿色要素,也包括较为少见的绿墙和绿色屋顶等建筑围护设施[3]。一些设施可以改善城市水、空气的质量,美化城市自然环境,降低城市管理成本。因此,也有学者认为绿色基础设施泛指一切可提供调节、支持、文化等生态系统服务的湿地、林地、农田等自然生态系统,旨在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并为区域提供可持续发展框架[4]。绿色基础设施是由自然区域和其他可相互联系的开放区域形成的网络,能为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稳定,提供生态服务作出重要贡献[5]。因此,绿色基础设施代表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城市基础设施,不仅是资本的体现,还是一种技术的存在,更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路径[6]。

  二、天津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近年来,天津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基础上,近年来,天津市在政策保障、建筑节能、环保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了系列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出台相关顶层政策举措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升级。《天津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方案》《天津市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天津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政策的出台,以及2023年提出的“十项行动”为绿色基础设施升级提供保障。其中,《天津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方案》中“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板块提出了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升级的系列举措,如“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等,为天津市绿色基础设施升级指明了方向。近期,天津围绕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导向,聚焦事关天津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十项行动,其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实施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均对天津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明确发展要求。

表1 天津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插图)

  二是多方位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建设。创建国际先进绿色机场,建设“绿色三星”标准的天津滨海国际机场T3航站楼。围绕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领域,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全过程,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小区内建筑节能改造、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等。同时重点在医院、酒店、商场、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公共建筑,推广热泵、电锅炉、电蓄冷技术,高效满足建筑用热(冷)需求等,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发展。

  三是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天津市水利、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于2022年增长了45.8%。全市工厂化海水养殖企业已基本完成尾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助力建立实施“湾长制”和完善海洋垃圾治理体系。开展了“云参观”“线上游”,推进科普基地及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完成天津市典型行业企业与名特优农产品设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为土壤环境分类管理提供重要支撑。

  四是信息基础设施的节能改造提上了日程。天津以电力双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前完成农网升级改造和“煤改电”等重点任务,建成国内首批智慧能源小镇,投运国内首个省级综合能源服务中心和城市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运营全市功能最全、规模最大的津门湖新能源车综合服务中心。2020年,滨海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开工建设,2021年,全球首个零碳码头智慧绿色能源系统在天津港并网发电。推进信息网络演进升级,实施千兆5G和千兆光网建设提升工程,建设“双千兆”城市。持续深化智慧能源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推广了中新天津生态城、北辰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智慧能源小镇创新成果,建设5个智慧灯杆推广应用示范区。积极统筹天津市各级机关及事业单位、中央驻津及天津市国有企业所属建筑物、构筑物和政府投资的公共设施向通信网络建设免费开放。

  三、天津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天津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环保基础设施、建筑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升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比北京、上海、深圳等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先进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绿色建筑面积占总量比重偏低

  一是天津绿色建筑发展虽然较快,绿色建筑发展位居全国前列,相比较于国内发达地区,天津绿色建筑数量不够多、速度不够快;二是在全市房屋建筑施工总面积中,通过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的建筑面积比重偏低,尤其是获得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建筑面积占比更低。

  (二)绿色基础设施高品质发展有待加强

  一是已建成的项目中,管理运维人员对“绿色建筑概念”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实施及运维不足。例如,国内物业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四节一环保”主管意识不积极,实际工作中通常导致绿色设施设备停用甚至被弃用,难以发挥绿色基础设施建造之初的理念、价值和功能。二是相对北京的绿色金融、上海的超低能耗建筑、深圳的新基建,天津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缺乏一定的特色品牌,需要从节能建筑、新基建、绿色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着手进行“追赶”发力,推动天津绿色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三)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

  绿色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不仅可以延长绿色建筑的使用寿命,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功能性和适应性,因此,实行全周期监督管理尤为必要。但目前,天津对绿色建筑的行政监管力度还较弱,尚未真正建立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的闭合的监管体系。现有监管制度对节水、节材、节地、材料质量、建筑拆除材料回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重视不够。

  四、推动天津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建议从绿色节能建筑升级、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节能环保类型的新基建建设、超前开展绿色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循环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五方面协同发力,加快天津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一)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加快推进新建建筑节能改造

  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节能建筑,持续提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建立新建建筑能耗监测制度,加大对新建建筑节能综合改造。对新建民用建筑和新建工业建筑采取100%或高标准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和绿色化改造。出台天津市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相应的设计规范、地方标准,为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依据。明确新建公共建筑在竣工验收前,须将分项能耗数据连入市级数据中心,实现实时监测。

  (二)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宜居度

  统筹优化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和规模,新建扩建一定数量天津市主要区域的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一定数量的远郊区域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全覆盖。推进天津市工业园区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设施建设,提升处置及综合利用能力。科学统筹布局天津市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多位一体”的综合处置基地。大力推广智能传感器应用,鼓励社会资本注入,以PPP等模式为城市及园区基础设施的运维提供资金支持[7]。大力发展储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清洁能源替代。

  (三)推进节能环保型新基建建设,提升设施能效水平

  推进建设集中统一的监测服务平台,推动环境监测等全过程智能升级,强化信息收集、共享、分析、评估及预警。以“新基建+传统基建”方式协同发力,推进一系列新基建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开工建设。积极推进5G等新基建的应用加速落地,在交通、警务、城市管理、电力、水务、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应用新基建,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推广,有助于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扩大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范围,降低居民出行对于城市道路拥堵和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注重绿色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创新,持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提供有力支撑。推动龙头企业率先建设工业互联网、5G等新基建,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设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打造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多元投入体系,全面保障“新基建”项目落地实施的资金需求。

  (四)超前开展绿色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开展绿色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新能源汽车、配套电网、加氢站、港口岸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依托“15分钟生活圈”建设,完善慢行交通基础设施,打造品质宜人的慢行空间。依托五大道、滨江道、大意风区等街区、旅游区建设观光步行新基建,如3D灯光秀、AI跑道等,集聚更多人气。探索建设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率先建立反映企业和项目排放量的碳账户体系,创新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PPP等绿色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向着市场化方向发展。

  (五)开展循环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

  提高天津市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在天津市产业园区完善固废中转、储运体系,布局利用处置设施,探索无废园区[8]。完善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建设,组织开展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按照国家和天津市最高要求规范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推广使用国家发布的工业节水、重大环保、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绿色基础设施,采用先进节能低碳环保技术设备和工艺,推动环保循环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加强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规范管理,提升企业的再生资源利用设施水平,推动再生资源利用行业集约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才、申佳可、彭震伟等:《适应城市增长的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优化》,《中国园林》2018年10月。

  [2]栾博、柴民伟、王鑫:《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17年第34期。

  [3]胡凤宁、周亮:《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降温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23年第37期。

  [4]张晋石:《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空间与环境问题的系统化解决途径》,《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24期。

  [5]张炜、杰克·艾亨、刘晓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在美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进展评述》,《风景园林》2017年第24期。

  [6]林乐芬、杨倩文:《绿色基础设施投资降低了碳排放吗》,《现代经济探讨》2022年第12期。

  [7]许爱萍:《发达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经验与启示》,《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7年第40期。

  [8]许爱萍、成文:《协同发展视角下的京津冀园区创新生态问题及解决路径》,《开发研究》2022年第6期。

  【本文系天津社科规划项目“基于共生理论的天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协同发展问题研究”(TJYJ21-012)阶段性成果】

  (许爱萍,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连燚,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成文,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