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强调系统观念,深刻揭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将绿色发展作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久久为功,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体现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资源约束与发展方式、生态空间与生产空间、自力更生与开放合作相统筹的辩证思维。
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使生态优势更好转变为经济优势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这呼应了一百年多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首次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这一理念科学界定了“人化自然”的边界,即人类虽然可以通过工业和科学技术高强度地改造自然,但是对资源的索取和对环境的污染并不是无限度的,人类终究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受到来自资源和环境愈益趋紧的约束。
促进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和生态财富,更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住金山银山。一要明晰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主体。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统一进行确权登记,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划清所有权和使用权边界,丰富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类型。二要更充分依托市场化机制,畅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市场体系,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应有的合理回报。三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对森林、草原、湿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把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等有机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盘活生态资源相对富集的乡村土地、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注重对过度放牧和过度耕种土地的休养生息。
生态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要综合设计并利用理论课堂、实践课程、“社会大学”、劳动体验课等“立体化”课程及教学体系,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早早植入少儿心灵。
二、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缺水且水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即使像河套地区那样水资源相对充沛的地区,也要注意节约水资源。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必须把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的要求长久贯彻下去。
坚持以水定城。四大文明古国的最早城市都发源于流域地带,城市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要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合理规划城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注重地下管网建设,自觉降低开发强度,建设“海绵城市”。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
坚持以水定地。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涵养上游水源,抓好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加强下游河道和滩区环境综合治理。国土空间要按照科学定位,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坚持以水定人。对于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缺水荒漠化地区,要组织实施好异地搬迁,对搬迁群众既要安居又要乐业。培养人民群众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划定水源保护区,防止地下水污染,让人民群众都能喝上清洁安全的水。保护和恢复乡村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积极开展农村水生态修复,使“一汪清泉”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坚持以水定产。加快江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节水技术和节水产业,扩大节水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商用。积极扶持发展水文化、水主题文旅产业,打造江南水乡、安澜长江、生态岸线、海岛休闲等特色品牌,使“一方水土”更好滋养“一方人民”。
三、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更好平衡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留足必要的生态空间,保护好来之不易的草原、森林。植木成林,耕作成田,放牧于草,过牧则荒。历史上,南欧居民毁林垦地致使寸草不生,意大利人在阿尔卑斯山南麓乱砍滥伐致使山泉枯竭、雨季洪灾,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木兰围场晚清以来过度放垦致使千里松林荡然无存。人类的生产空间同大自然的生态空间存在着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人类社会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和反噬。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稳住我国生态功能区基本盘。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要落实《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三江源是“中华水塔”,也是国家公园,要守住三江源生态底线,保证长江、黄河、澜沧江水源安全,保护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是防止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坚强屏障,要坚持不懈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
广泛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之以恒植树造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是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每年春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身体力行、培土植绿。要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祖国大地绿起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和草原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弘扬塞罕坝精神,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森林城市建设。
持之以恒加强荒漠化治理,巩固“绿进沙退”良好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分类施策、集中力量开展重点地区规模化防沙治沙,不断创新完善治沙模式,提高治沙综合效益。要打好攻坚战、歼灭战、阻击战,在黄河“几字弯”沙地植绿,做好东内蒙古沙化“清零”,确保河西走廊沙源不扩散。
四、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才能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在环境问题上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要充分肯定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作贡献,发达国家应落实气候融资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已作出明确承诺,必将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一目标。
打造绿色“一带一路”。中亚国家在土地荒漠化方面存在同中国相类似的国情,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提出,“各方愿推动在荒漠化土地和盐碱地治理开发、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畜牧兽医等领域开展技术与人才交流合作”。中国将一如既往支持同沿线国家建设更为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合作,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将“一带一路”打造成绿色发展的共赢之路。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