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下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2023-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为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聚焦生育、教育、成才、养老全周期落实并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一、实施生育友好工程,降低生育养育成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人口规模与结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少子化和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研判人口发展形势,先后两次调整生育政策,鼓励年轻夫妇生育。近年来,不少家庭响应国家号召,更多的“二孩”“三孩”降生,有望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同时也要看到,高企的育儿成本仍严重抑制了多数适龄夫妇选择生育的意愿。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最关键的就是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一要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机构,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居住社区婴幼儿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支持家政企业扩大育儿服务,加强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综合监管。二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父母育儿假试点,健全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做好生育保险对参保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待遇等的保障及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生育医疗费用保障。三要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地方政府可根据未成年子女数量在公租房户型选择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研究制定根据养育未成年子女负担情况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买房屋的优惠政策。

  二、实施教育强国工程,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010年前后,我国劳动力人口出现“刘易斯拐点”,但中国经济蓬勃向前的动力并没有削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以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普及化高等教育体系,大幅提高了人民的知识素养和受教育年限,劳动力人口总体上实现了由量向质的跃升。但教育与人民的期待还有差距,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同产业融合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学毕业生同社会岗位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

  为进一步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必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一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全环节,贯穿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全方面,为党和国家事业源源不断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二要切实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普惠。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推动建立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三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落实教育“双减”政策,在科学普及等必要教学领域适当“做加法”,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推进教育数字化智慧化。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大幅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能力。

  三、实施人才强国工程,塑造现代人力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人才队伍迅速壮大,研发人员总数世界第一,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在提升,人才支撑的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引擎更加强劲。与此同时必须看到,我国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问题,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问题等仍然比较突出。

  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深化人才体制改革,解决制约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一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推动建设人才高地。二要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用人主体的积极作用,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三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完善人才管理制度,积极为人才松绑,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帽子热”降温,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四要加强人才自主培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人才工程。

  四、实施老龄事业工程,应对人口老化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部署,我国老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基本社会保险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不断提升,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显著扩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迅速,机构养老服务稳步推进,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7.9岁,老年人权益保障持续加强,“银发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为了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美好晚年生活,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不高、居家社区养老和优质普惠服务供给不足、专业人才特别是护理人员短缺等问题还要下大力气解决。

  为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必须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健全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进一步规范发展机构养老,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职业年金,探索通过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等增加农村老年人收入。二要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制机制。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和管理水平,布局若干区域老年医疗中心,加快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和保障,深入推进医养结合。三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支持老年产品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创新,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化、辅助性以及康复治疗等方面的产品,大力发展养老相关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开发老年人健康保险产品。四要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普法宣传,提高老年人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权益的意识,建立适老型诉讼服务机制,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实施中华孝亲敬老文化传承和创新工程,营造良好敬老社会氛围。五要鼓励和支持适龄老年人“发挥余热”。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在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方面的作用,在学校、医院、社区家政服务等单位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管理;人口高质量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