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题教育中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

2023-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四下基层”是指“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进调研方式,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调研。善于换位思考,走进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要在主题教育中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四下基层”常下常新,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构建宣讲体系、创新宣讲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能光靠几个干部跑几个村子,那样覆盖面太小,还要依靠宣传工具依靠媒体。新征程上,一要抓好新时代基层宣讲队伍建设。统筹整合体制内外资源,建立理论专家、党员干部、基层群众为主体的,多层次、广泛覆盖、专兼结合的理论宣讲员队伍,构建新时代基础理论宣讲工作格局,构建完善新时代基层宣讲体系,加快构建“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先锋模范讲奉献、创业者讲创新、青年人讲传承”的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体系。二要创新宣讲方式方法,提升基层理论传播阐释力。紧扣“在哪讲、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多久”的关键环节,突出大众化宣讲、通俗化阐释,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土”味话语,用心、用情、用力传党音、润民心,夯实基层理论宣讲根基,切实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菜单式”宣讲服务,提升宣讲效能。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新征程上,我们要把大兴调查研究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推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走出机关大院,深入群众之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高质量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夯实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基础

  信访系民生,民生无小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只有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新特点,才能牢牢抓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机制创新,着力加强责任信访、法治信访、阳光信访建设,推动信访工作在新时代有新作为。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注重培育协商文化,深化协商民主实践,持续推动信访制度的创新发展与完善,发挥协商民主在基层社会矛盾治理领域的作用,把基层协商民主优势转化为人民民主效能与国家治理效能。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用心用情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变群众要“上访”为干部主动去“问访”,把群众诉求高质量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下”而有为、“下”必有为,提升新时代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

  通过深入基层,提高领导机关的办事效率,有利于把问题解决在源头,把矛盾消弭在萌芽状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会发文是传达精神的必要方式,营造浓厚氛围也是必要的,但要防止出现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不能空喊口号、流于形式。”他反复提醒我们要警惕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以官僚主义反对官僚主义。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积极主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要“下”而有为、“下”必有为,促进基层干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学思想、见行动。在主题教育中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推动新时代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到基层一线、矛盾最集中的现场了解实情、解决问题,做到为民解难、为党分忧,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基层治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作者系皖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安徽省马鞍山市委宣传部特约讲师)

 
 
 
关键词:主题教育;“四下基层”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