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和扩大消费的三重逻辑

2023-08-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外需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引擎。去年底以来的“平稳转段”取得决定性胜利后,经济恢复发展势头良好,然而国内需求仍然不足,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

  一、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创新消费场景的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形成服务消费等新增长点。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成分的生活性服务业,在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创设新的消费场景上发挥着独特作用,但也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品牌效应不强等现实问题。

  延续城市“烟火气”,提振线下场景消费。持续提振线下消费是城市政府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持续改善商业步行街消费体验。商业步行街能够集聚更多品牌、店铺和资源。要努力培育人气更旺、特色更强、文化底蕴更浓的商业步行街,通过举办“灯会”、“啤酒节”、快闪活动等创意活动引流,打造更多“网红”场景和“网红”元素。第二,丰富城市夜间经济有效供给。城市夜间经济拉长了线下消费的时间,既有助于调节都市“打工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又给更多劳动者创造了勤劳致富的机会。要从城市管理、质量把控、场地规范、租金调控、食品安全、治安维持、人车分流等多方面为“大排档”和“小集市”营造和谐友好的消费环境。第三,大力扶持首店经济。首店经济往往反映出一座城市消费市场的敏锐度和成熟度,折射出城市的开放程度。要通过发展首店经济,积极创新商业模式,营造出更为浓厚的品牌效应和消费氛围。

  规范管理平台经济,促进线上消费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线下实体经济遇冷,但线上经济呈星火燎原之势,社区买菜、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成为新的消费风尚。但一些平台企业,出于快速抢占新消费领域市场份额的目的,低价促销、恶性竞争,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有的垄断性平台企业甚至制定“霸王条款”,强迫消费者“二选一”、搞捆绑式消费;有的甚至违法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为牟利搞所谓“精准推送”。规范平台经济发展已箭在弦上、刻不容缓。一要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公平竞争监管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全链条全领域“穿透式”监管。二要纠正和规范线上消费中损害群众利益、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和做法,防止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三要保护消费者线上消费合法权益,加大支持消费者维权手段和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二、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增加居民收入的逻辑

  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的水平和档次从根本上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力。中国能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市场容量,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收入在持续提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今年5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维持在5.2%,其中16—24岁的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0.8%。当前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依然严峻,青年人就业压力较大,高技能人才短缺,“求职难”和“招工难”并存。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内蒙古调研时多次强调要做好就业工作。一要稳存量,细化实化优化就业帮扶政策措施,加大带动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企业扩岗激励。二要扩增量,进一步聚焦重点群体,稳住公共部门岗位规模、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三要提质量,做实做细就业服务、职业培训、企业稳岗扩岗减税降费。四要兜底线,加强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加大对低保和困难家庭的社保兜底。

  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是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规模过小,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从产权上,要落实农民土地财产权,加大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障力度,鼓励并支持城市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从教育上,通过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扭转大学生学非所用和就业结构性“错配”,加大培育制造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配置,形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开发结构。从分配制度上,要进一步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强化对垄断行业税款和税后利润的征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和资金去向的精准性,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坚持产业振兴。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和农村生态新价值。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要依托城乡融合。县域经济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积极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提高县城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和基础公共服务、产业配套能力,促进农民向县城转移、在县城安居乐业。要强化社保兜底。确保低收入者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权益,避免低收入群体阶层固化,建立低收入者精准识别机制,在此基础上分类施策,研究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创造需求的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随着我国进入到中高收入国家行列,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健康等服务型消费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智能家庭机器人、工业设计、大型智能系统等新兴消费领域供给严重依赖国外。解决长期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掣肘因素,仍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集聚全球商业资源,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吸引中高端消费品牌跨国企业在当地设立全球总部、地区总部及功能型总部,深入推进中华老字号“一品一策”创新发展,推动更多精品国货进机场、高铁、社区和免税店,推动国内销售的国际品牌与国际市场同步接轨,引进中介经纪、培训咨询、法律服务等国内外知名服务机构,促进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融合发展。

  升级消费场所配套,打造标杆性商圈。立足城市布局和商业特色,差异化打造一批精品享誉世界、服务吸引全球、环境多元舒适、监管接轨国际的“第一商圈”。培育集历史风貌、品牌购物、文化创意、美食品鉴、休闲娱乐和交互体验于一体的特色街区,引导特色商店创新商业模式和经营业态,积极引进国内外各层次优质品牌的旗舰店、概念店、融合店,加快建设商旅生态、文化教育、居住生活等各类新型社区商业。

  注重时尚文化培育,打造流行新地标。发挥首牌、首店、首发、首秀效应,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融合,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传媒品牌引领全球消费风尚,建设商旅文体融合的夜间消费集聚区。

  强化交通枢纽建设,打造消费友好型城市。建立完善面向全球、四通八达、抵离便捷、接驳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优化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等交通枢纽与商圈、商业街区、标志性景点等消费载体的交通对接,促进大型商业设施、大型体育场馆、文化场所、旅游景点等与市政交通的互联互通。美化城市自然环境,提升城市人文环境,开展生态宜居环境建设,完善夜间交通线路,提高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扩大需求;扩大消费;居民收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